国家统计局27日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03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其中,主营活动利润31346.8亿元,增长5.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95 .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其中,主营活动利润3455亿元,增长1.8%。
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司何平博士介绍,新增利润主要集中在四个行业。7月份,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主营活动利润33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5.5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活动利润14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5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主营活动亏损10.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亏损63 .8亿元;汽车制造业主营活动利润268 .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亿元。四个行业合计新增主营活动利润354.8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增长10.5个百分点。
尽管7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有所提高,但新增利润仅集中于少数行业,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仍然较低。何平表示,7月份,按主营活动利润计算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23%,比去年同期下降0.28个百分点。同时受原材料购进价格降幅小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和人工成本上升较快影响,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达87.07元,比去年同期提高0.81元。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认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速加快预示着工业生产情况好转。“未来工业生产将缓中趋稳,预计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9.5%,略高于二季度。”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不过这种好转并不是全局好转,产能过剩问题将长期困扰工业生产。
中国社科院工业运行室副主任原磊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增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取向。”如果国家将“保增长”作为首要目标,制造业增速在一定时期内仍能维持较高水平。但同时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结构性问题,加大资源环境压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如果将“调结构”作为首要目标,加大产能过剩调整力度,制造业增速在短期内会出现一定幅度下滑。但会改善制造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