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风波迭起。
8月22日中午公司发布公告,为对“8?16乌龙指事件”负责,总裁徐浩明辞职,由董事长袁长清代行职责。
近一周内,光大证券可以说是阴云笼罩——在“乌龙指”事件还未查清之际,公司的固定收益部在债券交易时再现乌龙,以超低价卖出10年期国债。8月20日,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暂停了公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资格。
面对丑闻缠身的光大证券,徐浩明不得不引咎辞职,曾亲自扶植起来的金融衍生业务成为他的一块绊脚石。真是“成也于斯,败也于斯”。
但是光大证券对于外界关键问题的质疑,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投资者报》记者联系到光大证券品牌部相关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所有的问题都由公司董秘梅键来负责解释,但是这两天他一直在北京开会,我们也联系不到,有消息会通知。”
8月23日,在记者截稿前,证监会发布了对光大证券新的调查结果:光大当天交易是合法的,这意味着市场对于其内幕交易的指控没有得到监管层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公司风控不达标。目前上海监管局已经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其策略投资部证券自营业务,并责令整改。证监会也对光大证券开展了正式立案调查。
掌舵8年引咎辞职
8月16日,光大证券自营部门将3000万股50ETF,错下单为3000万手导致A股瞬间暴涨5.96%,但下午传出“光大乌龙指”消息后,股指快速回落,收盘时大盘下跌,全天指数振幅高达4%。在这期间,很多跟风投资者损失惨重,期货市场也是一片哀鸿。
出事的是光大证券交易策略投资部门,是公司撤销原金融衍生品部后成立的。根据光大证券2012年年报,这个部门去年累计实现收入1.24亿元,是2011年同期的33倍,是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部门负责人杨建波在20日被停职,公司整个合规部门也被全部停职。很多人本以为此事件的处理,有可能就以一个部门负责人的祭旗而结束。但事件没有那么简单,最终总裁徐浩明不得不引咎辞职。
现年48岁的徐浩明,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系。1991年~2000年一直效力于交通银行,历任综合处处长、党委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党委秘书等职,之后进入光大集团,后进入光大证券。
2005年4月,时任光大证券副总裁的徐浩明接掌帅印,担任公司总裁。在8年多的时间里,光大证券虽然实现了上市,但是行业排名从第一梯队逐步滑落,直到2013年,各种弊端同时爆发,光大证券遭遇成立以来最大危机。
上半年,光大证券在首轮IPO财务核查中就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被抽中5家保荐企业,数量仅次于国信证券。而且因为天丰节能上市造假事件,公司投行部正在被监管层立案调查,面临重罚。
祸不单行。当大家的目光尚未远离光大证券时,自营部门又出了事情,并导致整个资本市场的“地震”。
虽然总裁辞职,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没有搞清楚,外界对于光大证券的质疑仍然在发酵。
谜团一:涉嫌内幕交易
根据光大证券新闻发布会披露,公司上午就发现策略交易部门发生了错误,但直到下午2时才披露了问题进行停牌。在社会公众还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光大证券卖空7130手合约。
光大董秘梅键在发布会称此举并非操纵市场,加空单是为了对冲风险,是国际惯例。但在市场人士看来,在消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擅用金融工具对冲减少损失,绝对算得上内幕交易。
威诺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兆全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证券法》规定,内幕交易是内幕信息知情人,利用未公开的信息,进行证券(期货)交易行为。光大证券因操作失误(或因技术故障)导致买入巨大,股价急剧上涨。其他不知情者,认为可能是有重大市场利好出现,只有光大证券知道真实原因,一旦消息公布,股价必然短期内急剧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光大证券购买看空(看跌)股指期货,属于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行为。
不过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对冲基金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光大此举算不上内幕交易。
在他看来,上午11时6分,光大证券70亿投入市场将权重股拉上涨停,而第二波股市上涨,是其他跟风资金进入造成的。光大证券并不知道后续市场的反应,并不能判定市场一定涨或跌。只能说是光大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下了一个错误的指令。
“当天市场交易量大约有2300万亿元,光大仅有70亿元,不足市场交易量的10%,不可能对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主要是整个市场其他资金合力的结果。”在他看来,每日股市在11时左右是交易最不活跃的时段,交易量比较少,如果放在早盘,70亿元或许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在美国有一个规定,机构的交易量没有超过当天的交易总量的10%,算不上操纵市场。对于光大证券来说,放空也是套期保值的一种。
不过,这位基金经理也说,他这种看法肯定会被千夫所指,但实际上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事,那种阴谋论也不一定是什么事实。光大证券是一家国企,员工没有必要为一时的收入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谜团二:掩盖234亿自营资金出处
在上述对冲基金经理看来,光大证券最难说清楚的是234亿资金到底来自哪里?这也是市场上质疑最大的一点。
公司董秘梅键最开始只是称是订单执行系统出问题,没有人想做70亿元,只想做8000万元,账上根本没有230亿元。但是根据证监会的公告信息,8月16日,光大证券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
鉴于此,梅键改口承认账上有230亿元,但强调不是账户透支,使用的自有资金,绝对没有海外资金,也没有信用交易。
按照正常来看,234亿元,光大证券瞬时下单的金额,接近净资本的2倍,而证监会规定自营盘不能超过券商净资本,这明显违规。而且8月24日晚间公布的中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光大证券账上货币资金只有216亿元,即使在短短一两个月,通过其他手段释放资金,光大也不可能把公司全部的资金放在交易策略部门。
如果不是,这234亿元又是从何而来?有消息是说来自台湾地区的资金,租借光大的自营部门,因此脱离了光大的风控管辖。
按照规定,券商的自营账户目前可以租借给基金和保险席位,没有允许借给海外资金,如果光大出借给台湾资金,这样做是明显违规。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能了解光大证券拼命掩饰,把责任推给风控部门的原因了。
上述对冲基金经理称,海外资金租借券商的自营账户算是一种潜规则,股指期货运行以来,很多海外资金都纷纷涌入国内,做对冲交易,选择的通道之一就是自营盘。“据我了解,光大账户上的确没有那么多钱,为了保证交易正常清算交收,下午还向光大银行借了钱,要知道光大证券背靠的就是光大银行。”
谜团三:风控机制存在问题
光大证券2009年上市之初,在当期证监会首次风控监管排名中,得分第一。2012年年报中,光大还花大篇幅阐述自己的风控系统,但今年接连发生的事端可谓是自打耳光。
如果真相如公司所言是公司自营资金出了问题,那么公司的风控机制令人担忧。
光大策略投资部团队18人,绝大部分都有国际一线投行衍生品和量化工作经验,负责人杨建波对衍生品交易颇有见地,曾负责光大证券备兑权证系统的开发及衍生品业务平台的建立,号称华人金融经济学者里最早运用GARCH、GJR-GARC、ECM等模型,对中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波动率集群效应进行分析的研究人员。
上述对冲基金经理称,这个团队给光大证券贡献了不少利润,也可能滋生了膨胀心理,对于风控合规存在懈怠心理。
不过他也承认,内地券商或多或少都在风控机制上存在问题。对于套利交易来说,争的就是时间,套利的机会常常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如果交易指令再经过风控部门审核,最好的时间可能就过去了,因此很多券商在这一块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国量化投资协会理事长丁鹏撰文表示,“传统风控是事前风控,订单进入交易所前,须先进入风控系统,才能发出去。但传统的风控系统速度太慢,尤其是有些机构依然是人工风控,往往延时十分钟以上,这对于高频交易完全无法接受。”
据记者了解,光大策略投资部门具有完整的前中后台,事实上形成了自己对自己风控,脱离了整个公司的中后台合规管理。
上述对冲基金经理还告诉记者,内地很多对冲交易团队,都只是将海外的模型照搬进来,但是很多硬件系统没有达标。“乌龙指”事件就在于交易系统和执行系统出现了故障。
在他看来,要做对冲基金,系统投入不能少。譬如下单系统、量化系统、数据系统、风控系统和交易系统才组成了完整的量化交易硬件配套。但是遗憾的是内地没有多少机构配齐,要知道海外一套系统下来,需要上千万元。
北京名策数据处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祝清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因为内地投资标的缺少、团队人才配置不足等问题制约,80%以上的产品都不是真正意义的高频交易产品。”
近期舆论焦点就转向了光大套利系统的供应商——上海铭创。内地有两家市场范围比较大的软件供应商——上海铭创和恒丰电子提供的资管交易平台。
据了解,上海铭创软件的价格比恒丰电子便宜,光大此举有偷工减料的嫌疑。
谜团四:投资者能否得到赔偿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自己的损失是否可能得到赔偿,能得到多少赔偿,谁为这场A股“史上最大乌龙”买单?这显然不比事件真相重要性低。
在杨兆全律师看来,对内幕交易的违法行为,机构应该依据《证券法》承担对投资者的赔偿责任,证监会也会进行行政处罚。也不排除证监会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他向记者透露,他们律师事务所正在对个案进行分析,并督促证监会对事件做出及时、客观、公正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律师团将采取法律行动。
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宋一欣也表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最后核查结果若是操作失误或电脑系统欠缺,则应督促光大证券建立补偿基金补偿受损者,甚至动用交易所风险基金。若光大证券存在操纵股价行为,则有可能被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或判刑,之后方可民事赔偿。无论失误或故意,光大证券都给市场带来了严重后果,建立补偿基金很必要。(投资者报 记者薛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