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谁在融券卖出光大证券

2013年08月21日 08:06   来源:经济导报   刘翔

  位于上海淮海中路上的一处光大证券营业部。光大证券再现“乌龙”,债券交易出现误操作 新华社发

  从IPO 保荐公司突然破产,到保荐项目涉嫌造假被立案调查,再到近日连续的“乌龙”事件,让光大证券内部风控备受质疑

  虽然16日的A 股异动原因已查明,但其后续影响却在不断发酵。

  20日,“异动元凶” 光大证券(601788)复牌,不出意料,股价开盘后接直接跌停,报10.91元/股,成交1029万元,换手率仅0.03%,跌停板上封单超过100万手。

  截至上周五(16日)收盘,光大证券流通市值尚高达414.26亿元。而20日的跌停令其市值蒸发达41亿元,光大证券9.95万股东平均浮亏都约4100元。

  光大证券的操作系统故障,带来的潜在影响远不止此。继泰达宏利、摩根士丹利华鑫、南方基金和申万菱信经相继下调光大证券估值后,20日长信基金也发布公告称,将光大证券估值下调至9.82元/股。融资融券市场异动

  光大证券操作系统事件,不仅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带来融资融券市场的异动。

  同花顺IFND 数据显示,16日,光大证券融券偿还量为185万股,这一数值较15日的70万股增加了约1.5倍。

  若按照常理,在“操作系统漏洞”这样的利空事件背后,大增的仅应是融券的卖出额。

  “显然,有一部分融资融券者,犯了16日上午盲目追高的错误。”国际财务管理师中心主任王陈认为,光大证券融券者,在看到其上涨走势后当即选择了买券偿还。

  实际上,经济导报记者也目睹了16日上午A 股异动后的“传言纷飞”。

  “光大证券乌龙指”?“T+0”将实施?一时间,各种猜测不断。16日12∶40左右,此时离A股午盘开盘不到20分钟。这时的一条消息在各大财经论坛快速传开。

  “今日权重股集体暴涨,有媒体报道称,今天上午A 股暴涨缘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自营盘70亿乌龙纯属子虚乌有。”大智慧的一则消息如是显示。

  在此消息支撑下,部分融券者,将股价的上涨原因确定为政策利好,因此午后不敢再借融券做空,而选择了偿还。

  但是,16日14∶30左右,光大证券一则“交易出错”的公告,犹如向这些融券者泼了一盆冷水。

  与之类似,导报记者注意到,16日光大证券融资买入数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显然,“踏空者”不在少数。融券卖出占先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也有部分反应迅速的投资者。

  同花顺IFND 统计显示,16日,光大证券融券卖出171万股,这一数值,较15日增长近3倍。

  这部分投资者,成为截至目前光大证券操作系统事件中,少有的赢家。

  在市场真相明确后,无论是券商还是投资者,在操作上均谨慎了许多。同花顺IFIND 数据显示,19日当日,光大证券融券余额保持稳定,融资买入与融券卖出皆为零成交。

  实际上,融资融券市场的跟风,并不局限于光大证券一股。16日,银行股等权重股史无前例地出现大幅异动,创下了融资融券史上少有的纪录。

  统计显示,16日当天,沪深两市融资买入额201.97亿元、期间偿还额191.67亿元,双双创出历史新高,在此前一天,这两项数据为130.37亿元和121.67亿元;16日融券卖出量高达7.75亿股,是前一天3.84亿股的两倍多,创出融券业务开展以来单日卖出量历史新高。

  对于多数利益受损的投资者,更多地希望寄托于未来的理赔。

  “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光大的行为都涉嫌操纵市场,因此应当赔偿由此所导致的投资者的损失。”曾代理股民起诉黄光裕案件的知名证券维权律师、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报19日A3版曾予报道)。“乌龙”频发直指内控缺失

  20日,光大证券的复盘以跌停告终,但市场的担忧却不仅于此。

  “假设不考虑后续罚款和赔偿,此次交易事件光大证券浮亏接近2亿。”光大证券发布的个股研报显示,考虑到后续连锁反应,光大证券每股收益比此前市场预期下降10%-20%。

  与基金纷纷下调光大证券估值类似,东方财富网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逾半数网友认为光大证券复牌后将遭遇两个以上的跌停板。

  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若出现两个跌停,光大证券市值蒸发将高达80亿元。

  屋漏偏逢连阴雨。19日,光大证券在其网站上公开承认,当日上午,其金融市场总部在银行间本币交易系统进行现券买卖点击成交报价时,误将“12附息国债15” 债券卖价收益率报为4.20%(高于前一日中债估值约25个基点),债券面额为1000万元,后被交易对手点击成交。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光大证券负面消息不断:从IPO 保荐公司突然破产,到保荐项目涉嫌造假被立案调查,再到近日连续的“乌龙”事件,让其内部风控备受质疑。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