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121家上市公司合并总资产"减值" 由两大原因造成

2013年08月21日 07:01   来源:中国证券报   

  部分上市公司的扩张行为并没有起到预期中的效果。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由于对子公司的投资和输血并没有带来预期中的资产增值,在已披露2013年中报的上市公司中,有120家公司出现合并总资产比母公司总资产数值小的现象,占比约为11%。

  121家公司子公司资产现负值

  梅雁吉祥20日公布的中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3.42倍,但公司总资产比期初减少2.54%。

  值得注意的是,梅雁吉祥合并报表的总资产为29.25亿元,竟然比母公司报表的总资产31.61亿元少了2.36亿元。按理说,两张报表的编制外延不同,包含子公司数据的合并报表的总资产数值应该比母公司报表的总资产数值大。

  比较梅雁吉祥这家经常徘徊在亏损和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今年中报的两张资产负债表,可以很容易发现,在其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内,其他应收账款高达12.30亿元,而其流动资产总计才12.88亿元。这应是梅雁吉祥合并总资产比母公司总资产数值小的主要原因。

  业内财务人士表示,一般公司会将其给予子公司或者集团等关联方的借款放在其他应收账款科目内。这些资金往来会在合并报表时进行抵消,也就会出现母公司报表内总资产比合并报表高的现象。

  类似梅雁吉祥这样合并总资产比母公司总资产低的现象,在今年已披露的中报内并不鲜见。同日,合并报表内总资产数值比母公司报表内总资产数值少的还有江山股份、茂硕电源等多家公司。

  统计显示,截至20日,已披露中报的1070余家公司中,有120家公司的合并总资产比母公司总资产数值要小,占比约11%。

  其中,总资产数值差距比较大的公司有大有能源、百事通、盛和资源、宏大矿业、瑞茂通、天津海运、泰复实业、亿阳通信、天宸股份、炼石有色等。

  两大原因造成资产减值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有负债关系,一般是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了大额借款;二是投资的子公司亏损。”一位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士如是解释。

  这在上述总资产数值倒挂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很容易找到实证例子。比如,梅雁吉祥母公司的其他应收账款为12.30亿元,大有能源为11.9亿元,天津海运为8.62亿元。

  同时,这些上市公司母公司也存在大额的长期股权投资。今年中报数据显示,百事通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为46.11亿元,盛和资源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额为22亿元,宏大矿业为26.23亿元,瑞茂通为29.88亿元。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张新民认为,如果从财务报表内考察公司的扩展战略的效果,分析其两张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他应收账款以及总资产数据,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比如,近期披露中报的格林美,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营收账款与合并报表的相应科目的数据差为37.88亿元,而公司合并报表总资产只比母公司总资产增加了24.2亿元。这就意味着,格林美投入资本37.88亿元只带来了24.2亿元的资产增加,效果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如果上市公司有巨额的长期股权投资额,同时也存在巨额的其他应收账款,但是其合并总资产却比母公司总资产减值,只能说明该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正在亏损,其向子公司投入的巨额资金将面临极大风险。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不同行业的财务报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仍然能够从报表中看出一定的趋势。目前上市公司投资出现亏损增多现象,也是宏观经济走低的微观反映。国内企业前两年的产能扩张带来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

  重组遗留难题

  除了向子公司投资出现亏损外,上市公司合并总资产减值还有其他特定的原因,比如资产重组所带的后遗症。

  以某煤炭上市公司(D公司)的中报为例,D公司截至2013年6月末的总资产为165.12亿元(合并报表数),其母公司总资产为202.31亿元,两者之间的差为37.19亿元。

  回查D公司中报的两张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D公司的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内有两个科目异常,分别是其他应收账款11.96亿元,无形资产39.06亿元。而在其合并报表中,其他应收账款为1.06亿元,无形资产为15.34亿元。

  如果说D公司母公司报表中的其他应收账款近12亿元,揭示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借款10余亿元的关系,那么怎么解释合并报表内的无形资产比母公司报表内的无形资产减值了近15亿元呢?中国证券报记者就此询问D公司证券人士。该人士表示,因为公司曾经进行过重大资产重组,是借壳上市,母公司报表内的无形资产数值大也是从重组历史中遗留下来的。

  原来,D公司在资产重组的时候将一些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按照评估值计入母公司资产负债表内,而在合并报表内则按照账面价值计算,因此出现上述数值差异。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现象在矿业重组公司中比较常见,注入的矿产往往溢价数倍、数十倍注入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