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日前播发耶鲁大学教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前主席斯蒂芬·罗奇的文章说,“西方国家的中国怀疑论者又一次误读了中国经济”,中国经济不会崩溃,而是处于关键时刻,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正努力实现从制造业和建筑业转向服务业的再平衡。文章题为《对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误读》,摘要如下:
一些经济和政治评论家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患上“中国崩溃”综合症。尽管过去数十年出现了无数次假警报,但中国怀疑论者一致认为,这一次狼真的要来了。
没错,中国经济已经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 D P)增长率是7.5%。这样的增长对饱受危机冲击的西方国家来说堪称痴人说梦,但对中国来说,同1980年至2010年10%的趋势比较,经济增长的确是明显减速了。
怀疑论者忧虑的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放缓,他们还担心过多的债务、一直存在的脆弱银行系统和房地产泡沫。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中国在经济再平衡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即从失衡的出口及投资导向增长模式转到由国内私人消费推动的增长模式。
关于这最后一点,中国G D P构成近期的转变乍看之下似乎令人担忧。今年上半年个人及公共消费只占经济增长的3.4%,而4月至6月估计只有2.5%———连续的季度性减速凸显了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周期性或暂时性疲软。
与此同时,投资占G D P的比率从今年第一季度的2 .3个百分点飙升到第二季度的5 .9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经济并没有从投资导向转到消费者导向的增长,似乎依然延续着投资导向型增长轨道。
对一个过去30年间大多数时候都过度投资且消费过低的不平衡经济体来说,这让人不安。然而,任何经济体的再平衡(在产出增长来源上的重大结构性转型)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这需要策略、时间和决心。中国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
虽然G D P构成是考量中国最终是否转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评估经济再平衡的早期进展时,用G D P的构成来衡量大概是最糟糕的方式,此时想要在总需求的主要来源上看到重大的转移还为时尚早。就现在而言,检视中国消费的潜在决定因素的趋势才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有很好的理由持乐观态度,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服务业正加速增长———这是消费者导向重新平衡的重要支柱之一。今年上半年,服务业产出(第三产业)同期增长8.3%———明显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合起来的7.6%(第二产业)增长快得多。
此外,继2012年服务业和建筑业与制造业各取得8.1%的增长后,两者的差距在今年前两个季度扩大了。二者最初增长率相近,而现在服务业增长更快,与之前的趋势截然相反。
事实上,从1980年至2011年间 , 服 务 业 产 出 增 长 平 均 为 每 年8.9%,整整比制造业与建筑业合起来的同期11.6%增长低了2.7个百分点。近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倒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正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这是个好消息,原因有三个。首先,服务业增长正开始以一个新的工薪阶层为来源,而这是消费者需求的主要支柱;第二,对服务业的更大依赖让中国可以进入一个更低、较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轨道,缓和制造业和建筑业的高速增长导致的过度消耗资源且污染密集型的经济活动;第三,刚兴 起 的 服 务 业 增 长 目 前 仅 占 中 国G D P的43%,这拓宽了中国经济基础,为减小收入差距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中国的经济不会崩溃,而是处于关键时刻。经济重新平衡的车轮正在转动。这一切目前并没有显示在最终的需求构成上。然而,在改革的当前阶段,从制造业和建筑业转向服务业是个更有意义的指标。
此外,我们看到了坚持新政策的迹象,比如央行似乎决心要让中国摆脱对信贷的过度依赖;财政当局也抗拒用又一轮大规模的支出计划应对经济放缓。走向利率自由化的早期步骤和改革过时的户口制度的迹象也很鼓舞人心。中国正展现出一个新的轮廓。西方怀疑论者又一次误读了中国经济的重要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