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个人信息非法交易 谁在支撑信息黑市“刚需”?

2013年08月13日 07:56   来源:解放日报   白阳 朱翀

  “精准作案”突袭家长

  8月10日,上海市民陈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遭遇的一场“蹊跷的诈骗”。

  3月份的一天,陈女士接到了一位自称是学校卫生老师的来电,告诉她孩子突发胃病昏迷,请她赶紧带钱去医院。陈女士的孩子有胃病史,对方也能准确说出孩子的姓名和个人情况,陈女士没有起疑,立刻赶往医院。途中对方以孩子马上需要手术为由,催她转账垫付医药费。慌了手脚的陈女士汇出了5万元,等她赶到医院手术室时,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据上海警方统计,今年3月到4月间,上海市发生冒充中小学老师、医生以小孩在学校突发“胃穿孔”急需汇款就医为名的电信诈骗案件达24起。警方最终查明,这个犯罪团伙从网上购买学生信息,经过精心排练和默契配合后实施诈骗,这种“精准作案”让家长几乎防不胜防。

  7月30日,警方顺藤摸瓜在福建安溪县将倒卖信息的 “上家”李某抓获,并从其电脑中查获全国各地大量的学校学生和家长信息,其中上海各学校及家长信息16万2千余条,江苏、浙江、河南等各省市的学生信息及个人信息五百余万条。

  倒腾“一本万息”买卖

  “做实体生意最多也就是‘一本万利’,网上倒腾个人信息是真正的‘无本万利’。”张家口市刑警支队四大队队长古颜春表示,近几年来,个人信息交易黑市“刚需”旺盛,产业链下游已有从简单的电话、短信广告推销向有组织犯罪演变的趋势,这种需求反过来又刺激了个人信息非法交易泛滥。

  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在近期全国统一展开的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集中行动中,公安机关抓获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8人,掌握海量公民个人信息转卖牟利的 “中间商”235人,实施非法调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嫌疑人970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27起,查获被盗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7亿余条。

  警方表示,目前信息交易黑市有两种运行方式。一种以广告推销为主要目的,中间商将从源头获取的信息公开叫卖,自上而下地兜售给有需要的买家;一种则以非法调查为目的,买家根据需要,自下而上地向中间商“订购”特定目标的个人信息,中间商从源头购得后再转卖给买家。相较于自上而下的信息交易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交易对公民个人隐私侵害更严重,危险性越大。

  2011年12月以来,37岁的王某在受雇调查婚外情的过程中,多次通过聊天群购买被调查人个人身份信息、信用报告、开房记录、航班行程等隐私信息的短信,再将信息高价转卖给他人,共获利人民币5万余元。2013年,王某因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

  网上找人有多容易?

  在网上查找个人信息到底有多容易?记者在聊天群上以“私家侦探服务”为关键词搜索,出现了93个相关群,有的在群简介中甚至赤裸裸地标明“提供私家侦探、私人保镖、债务催还、清除异己等服务”。记者随机打开其中一家公司的网站,里面声称公司“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丰富的软硬件资源,通过高科技的专业设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同司法、工商、税务、金融系统、政府各部门和相关专业组织保持着良好稳固的业务协作关系”。

  近年来,因出售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衍生出来的财产型、暴力型犯罪时有发生。

  专家指出,个人信息泄露不仅是几个骚扰电话的问题,更是严重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解决非法侵害公民信息安全问题,首先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明确信息主体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人的行为规范,细化刑法的量刑标准;其次要加强社会监督与检测能力,建立个人信息保护评测机制,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使用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代思聃)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