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品奇楠沉香1克1万元 假货泛滥成行业最大问题

2013年08月13日 07:32   来源:北京晨报   

沉香手串

手串是最常见的沉香收藏品,其中的极品价格可达数十万元。

  价格年涨三成

  一串奇楠沉香手珠能卖200万

  沉香的价格之贵,素有“木中钻石”之称。据知名文化学者扬之水介绍,沉香是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药材和名贵天然香料,在传统中医学、藏医学和印度传统医学中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其药用、精油、香料等方面市场需求量巨大。“粗略统计,目前全世界沉香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上等品是一两沉香一两金;到了明代,就变成了一寸沉香一寸金。”

  现如今,收藏级别的沉香价格已经远超黄金。记者在展会现场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上品沉香——奇楠的价格1克近万元。如果用作熏香,“品一夜香就可能烧掉数万元”。即使是用以制香的普通越南沉香,2002年在边贸市场价格为6元/克,如今已经涨到了120元/克,十年间价格涨了20倍。

  据参展商徐先生介绍,自前年开始,沉香的价格一路飙升,连续两年以每年超过30%的幅度上涨。其中,收藏级别的沉香原料价格为每千克100万元,品质最高的顶级奇楠沉香原料价格则高达每千克1000万元。“一串奇楠沉香手珠,视品质不同,目前的市场价格应该在180万至250万元之间;即使不是奇楠,只要是能沉水的手珠,价格也起码过20万元。若由名雕刻家制成艺术品,每克的价格就要数十万元。”

  刚刚落幕的北京沉香文化博览会传来消息,3天的销售额可能达到4000万至5000万元。记者在展会调查采访获悉,沉香价格已连续数年以每年三成的幅度迅速上涨,不断飙升的价格背后,尚未成熟的沉香市场被“十香九假”的现状困扰,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假货泛滥可能为沉香市场带来灭顶之灾。

  八成依赖进口

  国产沉香产量稀少市场罕见

  此次沉香博览会的中国沉香特展由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特别整理出部分馆藏,并在社会上征集了一些重要标本,展示中国海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等各个产区的沉香。然而据记者了解,在沉香价格突飞猛涨的同时,现在国产沉香在市场上却难得一见,市场上的沉香绝大多数依赖进口。

  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告诉记者,尽管我国沉香需求越来越大,但市场上的沉香却多源自进口。“目前,东南亚地区是世界沉香的主产地,而我国的沉香主要集中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而且产量十分稀少,市场上已经十分罕见。近年来,市场对沉香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国内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沉香年需求近500吨,其中近80%以上靠进口。”

  “十香九假”

  或为沉香市场带来灭顶之灾

  近年来,沉香价格持续飙升,沉香加工也成为暴利行业。然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沉香市场上九成为假货和劣质货。

  “可以说是‘十香九假’。”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负责人黄毅告诉记者,业界对沉香市场假货泛滥的现状充满危机感,认为这可能为尚未成熟的沉香市场带来灭顶之灾。“目前沉香还没有被大多数消费者认可,处在很敏感的发展时期。如果消费者一再被假货坑害,无疑会对市场失去认同,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危险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沉香制品主要有沉香手串、沉香山子、沉香笔筒等,其中又属沉香手串最受到追捧,也是造假者的主要目标。据业内人士透露,最常见的造假方法就是以次充好和以假乱真。印尼、缅甸、越南等地也都产沉香,但中国海南沉香为上品。有人就混淆产地,用越南、印尼等地的沉香冒充海南沉香,牟取暴利。

  另外,用沉香木冒充沉香,也是近年最常见的坑人把戏。把没有结香的沉香木放在水中浸泡至木质发黑,再加入药渣蒸煮,添加化学香精,便可做出假沉香。也有人通过高压法压缩沉香体积来增加密度,甚至以针管向香内注射水银,使其在水中能够下沉。

  据黄毅介绍,假货往往手段高明,从外观到气味,一般人很难分辨,而沉香的鉴别手法要求“看、摸、闻、烧”,普通消费者很难掌握。

  ■相关新闻

  沉香保育委员会成立  人工沉香将上市

  在9日召开的论坛上,国家林业局代表臧春林宣读了民政部的批文,并宣布中国沉香保育委员会正式成立。

  据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胜利介绍,保育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各部门进行沉香打假工作。“保育委员会的职责一是促进行业发展,二就是打假。”赵胜利告诉记者,沉香打假将包含整个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从杜绝走私开始,到加工的过程,再到销售,沉香打假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赵胜利称,作为打假工作的一环,目前国产的人工沉香发展迅速,很快便可投入市场。“目前,海南人工沉香种植面积已超过3万亩,约300多万株。”据赵胜利介绍,和天然沉香相比,人工沉香的价值低了很多,多数将用来制作药品和保健品。低价真品进入市场将有助于缓解目前假货泛滥的现象。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