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面临阵痛,作为经济驱动器的货币政策走向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2013年央行支行行长座谈会上,央行表示下半年将继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强调了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这是继发布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后,央行再度表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不动摇。
今年以来,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短期内由政治周期引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拉动经济缓慢复苏的共同作用下,经济指标处于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基本平稳,需求面和供给面调整相对稳定。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增速7.5%左右,基本符合年初制定的目标;从通货膨胀角度看,6月份我国CPI同比上升2.7%,处于温和区间。这种情况下,维持现有的货币政策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国经济面临一个更重要、更长期也更艰巨的任务———货币政策要在稳健的基调下,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存在“金融热、实体冷”的背离现象,表现在货币供给在存量较大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打击市场的信心、影响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减缓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动摇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在最近几年宏观经济的运行中,货币政策无疑承担了一个尴尬的角色。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政府要求银行积极放贷,以此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但为了不让由信贷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流动性过于活跃,进而导致通货膨胀出现,政府又经常动用调控手段来控制信贷。
而频繁的货币政策变动,最受伤的还是中小企业。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为主,它们与国有资本有天然的联系,而对以民营资本为主要构成的中小企业则缺乏放贷热情。因此,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总量的前提下,应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贷需要。
我们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面对现实,宏观政策要求“稳”,微观政策则应更“活”一些。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银行应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以及存贷比等监管指标方面得到一些宽松优惠。货币政策的落实应更加倾向于小微企业,要真正考虑小微企业的福祉。央行也有必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的指导与监督,要求它们更多地将信贷投向中小企业,更多地支持民营企业摆脱困境,让它们在将要出现的经济增长中成为主导力量。 (农村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