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创业季:3万元社交“微媒体”深掘熟人圈金矿

2013年08月12日 13:07   来源:北京日报   贾同军

杨智华和同伴们在中关村“厚德创新谷”里一起创业。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人物: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创始人杨智华

  领域:区域媒体平台技术与通讯

  创业经:学校食堂新推出了什么菜,同学之间聊天都在交流关心什么问题,最近学校有什么讲座?两年前,尚在读大学的杨智华和3位同学凑了3万元,研发运作了一个校园社交媒体,率先将新媒体平台系统引入高校。如今,这一媒体平台已经涵盖了清华、北师大、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20余所北京高校,并且开始向居民社区拓展。今年上半年,杨智华的公司收入约60万元,并已获得天使投资人的投资。

  本报记者 窦红梅 实习生 张悦悦

  瞬间了解校园最新动态

  手机上一个小小的蓝色“贝壳”图标,像时下流行的微信等众多在线沟通软件一样。在登录时输入自己的手机或邮箱注册,然后写“昵称”,确认密码,一个包括“我是吃货”、“失物招领”、“校园信息”、“品书观影”等20项分类应用的栏目就展开了。

  “贝壳”APP是麒麟新媒为北京科技大学定制的手机应用。

  点开“我是吃货”栏目,网友“翱翔”列出了“北京最好吃的大学食堂”,有农大公主楼食堂、北邮楼上楼……一名昵称为“柚子”的女同学正给同学推荐五道口的“枣糕王”,每次经过这里看到排队者中不乏外国吃友,“都会犹豫很久要不要排队?”几名同学正在“失物招领”栏目下发信息:“钥匙丢在下午C语言课上了,钥匙链上有一个红色小人,我的各种柜子都打不开了,求转发啊!”还有位同学幽默地发言说:“自动化学院的,谁把篮球落在201了?为了不让球落在坏人手中,我暂时拿回宿舍了。”丢饭卡的、丢眼镜的同学也不少,都放心地把自己的手机号留在信息栏中。

  “校园信息”中,有各种通知,如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全校学生均可报名;有国家大剧院领票通知,还有学生档案转档须知、放假通知等各种信息。“品书观影”中,北大电影加场正在售票,清华开放影展……各种最新影讯都有人上传。在“轻轻告诉你”栏目中,男生女生都愿意在此倾诉内心情感。同学们可以随手“投稿”,发送自己了解的信息上去,还可以发表评论。

  “有了这个应用,瞬间我就了解了校园的最新动态。”一名大学生说。

  为校园学子们做一个沟通的平台,这个创业思路是怎么来的?杨智华说,当年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同学们讨论到身边的同龄人,不少人似乎都在关注“凤姐”、“犀利哥”、“芙蓉姐姐”等话题。而当时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杨智华认为:这些“无聊的信息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因此萌生出做一些“有聊”的信息来影响大学生的想法。

  究竟什么才是“有聊”的信息呢?杨智华回答说,“比如讲座等学习信息、招聘工作信息,还有食堂新推出的菜等生活服务信息,都是学生们非常需要的实用信息。”

  摆地摊找来“创业”伙伴

  “在清华、北语都摆过地摊,什么都卖,还被保安驱逐过。”棉T恤、大短裤,踩着人字拖,杨智华是个典型的“80后”,还梳着贝克汉姆的莫西干发型。这位身形健壮的小伙儿左右手各拿一个手机,一个安卓,一个苹果,“两个系统不同,方便我先于用户体验手机应用呀!”他笑着说。

  上大一时,杨智华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在清华摆地摊,卖一些天意批发来的小饰品。当时他身旁的另一个“练摊儿”的同学,是来自北大的学生刘林,两个人由此结识。而通过刘林介绍,杨智华认识了同样有创业想法的3位大学生。

  4名大学生第一个想法是做清华的校园手机报。 “就是坐在电脑前,在飞信上群发手机报。”杨智华说,“没有任何获利,就是觉得这事好玩儿。”这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业,只花了2000元,但启发了他们的创业思路。

  当聊到“做有聊的信息”这个创业想法时,几位伙伴一拍即合。4个人凑了3万元。团队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研发出了一款手机APP。“最开始时只有讲座信息这个板块,后来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增加板块,根据回馈来改进技术。”就这样,杨智华团队的创业之路走上了正轨。

  “最初在清华推广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宿舍楼里挨个儿发传单,经常被拒绝。”杨智华说,当手机应用初具雏形时,他们就赶紧找用户来测试,根据回馈来改进技术。“比如原来登录时先显示一个漂亮的画面,需点击两下才能看到具体内容,用户嫌操作不方便,我们就改变成点一下直接跳到栏目菜单。还有的用户要求应用界面要适应多款手机,我们就在兼容性上下功夫。”

  一点点拓展,一点点传播,这款小应用逐步开始占领校园市场。

  从校园到社区的艰难拓展

  “校园是一个熟人圈子,今年春季开学时,我们最多时用户达到了十几万人,仅清华大学最多时就有8000名注册用户。”杨智华介绍,但到了暑假,师生放假,这个圈子一下子变得很不活跃,在线人数锐减。这让杨智华的团队开始想到拓展其他的熟人圈子,比如居民社区。

  哪里卖菜、哪里有电影、哪里可以聊天、哪里可以踢球、哪里可以合唱?这些社区本地新闻和居民切身相关,才可能做得很温暖。杨智华说,他们研发的社区“微媒体”,信息收集与发布十分简单方便,目标是高效、便利、丰富,让居民们觉得离不开。但目前还在尝试阶段,使用的居民人数非常有限。

  在他们为莒南社区做的手机应用里,有“美容减肥那些事儿”、“学做完美父母”、“莒南吃喝点评”、“莒南大小事”和“爱车保养交流”五大板块。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每一板块都预先设定了自己针对的用户群,社区里的成员都能在这些栏目下发表自己的话,用户可以查看、回复并分享这样的内容。社区的手机应用就类似于大家集体创办、编辑的一份杂志。

  杨智华说,公司总得先生存下来才能想以后的发展,相对于为学校与社区单独定制手机应用这项“主业”,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新媒体和IT外包服务是他们的“副业”,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今年,他们先后为搜狐、华润医疗、北京团市委、清华TMT校友会,北师大校友会等做过外包服务,为企业做网站、手机应用以及微电影,成为麒麟新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目前,主业赚钱不多,而副业却收入不断。“以副业养主业,公司对未来的定位就是通过社区媒体做本地广告,这也是我们团队仍坚持做社区‘微媒体’的原因。”杨智华说。从最初创业时的4个人到现在的7个人,中间有人退出,有人留下,有人加入,中国式的青年合伙人正相互扶持并坚守着。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