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金再生被强制停牌的三个教训

2013年08月12日 09: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股市活不活,事关政策;而股市好不好,要看监管

  港股中国金属再生资源(下称中金再生)日前在港交所遭遇强制停牌,受到业内外人士关注,不少人感到震惊和意外,认为港交所处罚过严;也有人对此决定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乱世用重典,对股市中常年违法乱纪且屡教不改者施以重刑,确有震慑的效果。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最近指出,股市中的违法案件呈现出多发和高发期,给监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这个结论是现实的写照。股市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复杂的一个战场,每每经济发展发生波动之时,股市总是“闹鬼”,“鬼事”频发,闹得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中金再生就是这样一个“鬼”,在香港交易所入市以来,“鬼像”百出,早被监管机构倍加“关照”。中金再生遭到最严厉的处罚是迟早的事。

  中金再生的出局,有些“悲壮”,却也不值得同情。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完全是咎由自取,自寻绝路所致。中金再生的损失巨大,不仅使公司的利润、股东利益受损,而且使公司的声誉长期难以恢复,市场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将长期受到制约,这样的损失难以用金钱衡量。

  从中金再生被强制停牌的事件中,我们应当得出三个教训,值得其它有类似问题的上市公司借鉴。

  首先是上市公司的运行模式是公司董事会的核心关注点。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有不少的企业,挂羊头卖狗肉,挂着实体经济体的牌子,实际上并没有实业支撑,只是个“空转”的公司。这些年来不少原本有实业的实体公司,不甘心继续从事安稳有序的生产经营,逐步转向投机取巧,弄虚作假,靠欺诈、骗、掠的方式从事非法贸易,自以为聪明过人,实际上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脑袋,比砸自己脚的人愚蠢千倍。

  第二个教训是上市公司要有自我纠错能力,这点对于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许多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肯定遇到多次险情或警告,公司应当能够提前获知前方的威胁,以便提前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从律师司法层面,从会计审计角度诸方面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把威胁堵在最小的范围内。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教训也值得经营企业的“船长”们借鉴。中金再生堪称金属企业中的“泰坦尼克”,其沉没的遭遇在令人唏嘘的同时,又有很多回味的地方。可是,我们有的公司过度信赖“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殊不知在市场经济中的“车到山前疑有路,堕落悬崖悔已晚”的真实,许多企业由盛而衰,由衰而竭就是因为缺少“前有悬崖”的风险意识所致。

  上市公司不能继续做“圈钱”的美梦,而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我们有很多企业依然希望借助上市这个“快捷键”尽快完成敛财的过程。这从一开始就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危险的“病毒”,一旦条件合适就会爆发失控,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第三个教训是监管机构必须认真承担职责,“执法资源相对紧张”不应当成为理由和借口。据了解,国内股市上市公司在2013年上半年的案件增幅高达40%,给监管机构造成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何况还有许多尚未发现的案例。

  应当承认的是,目前证券市场的案件增多,正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毛病集中发作的缘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股市活不活,事关政策;而股市好不好,要看监管。

  所以,监管机构责无旁贷,必须做好监管工作。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履行职责。我们不可能指望把监管人员的数量与案件增加按比例增加,而是要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就会一人顶三个人用,一定可以给全体股民一个干净、诚实的股市。在这方面,港交所的监管严谨、到位、认真、细致,是国际公认的人少而效高的信得过的机构。

  中国经济要继续健康发展,就离不开上市公司的模范经营和诚信积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如何推动实体金融和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让实体经济更加扎实可靠,规避消除一切不实的实体经济体对整体经济面的破坏。由于金融市场的变化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的秉性,使得金融逐步摆脱了虚拟的“钱生钱”的轨道,开创了崭新的实体金融的新课题。让金融实体化,已经是绕不开的现实。让金融更好的为企业,为经济,为国民服务,是实体金融的核心职责。(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志勤)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