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销售费率折扣限制放松 或将推高产品规模

2013年08月12日 07: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基金销售费率折扣限制放松,促进了市场化、差异化的销售费率机制形成,使投资者交易成本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基金销售规模的作用

  在今年取消基金产品审核通道制度后,新基金发行进一步提速,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今年以来已有207只新基金先后设立,与去年同期成立的135只相比,增长53.33%。

  与此同时,市场上十余只基金同时在售的情形已成常态,这使各家公司在基金销售上加大了竞争强度。通过申购费率打折等让利活动招揽基民,激发投资者申购热情,已成为各家公司惯用的手法。

  实施已满10天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为《费用规定》)为基金销售进一步放宽限制,取消了原来旧规中,基金申购和赎回费率不能低于4折的硬性规定。这点燃了基金公司及第三方销售机构新一轮的“战火”。

  中欧、易方达、鹏华等多家基金公司已在各自直销网站上打起了费率最低至1折的宣传广告,第三方销售机构同样不落后,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调整降低了费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基金公司向来鼓励投资者选择后端收费模式,因此,此番费率折扣战也将主要目标锁定在后端收费模式上。

  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采访时表示,监管层降低基金的销售费率放开了基金申购的下限,使投资者交易成本降低,进一步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基金销售规模的作用。

  此外,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表示,基金销售费率打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但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因单笔申购金额较大(超过100万元),只需一次性负担公司规定1000元费用,因此新规对其交易成本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费用规定》实施满10天

  销售费率折扣战升级

  实施已满10天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为基金销售进一步放宽限制,取消了原来旧规中,基金申购和赎回费率不能低于4折的硬性规定。这点燃了基金公司及第三方销售机构新一轮的“战火”。

  事实上,在新规实施事前,数米基金网、天天基金网等多家第三方销售机构已通过不同形式降低了费率。基金公司也不甘落后,中欧、易方达、鹏华、嘉实、富国等多家公司均在各自的直销网站上打起申购费率最低至1折的宣传广告。观察显示,由于公司发展的战略不同,涉及基金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但多数优惠活动均为选择后端收费模式。

  以目前正处在发行期的中欧优选基金为例,认购金额小于50万元的,网上直销费率为0.12%;而100万元到500万元的,网上直销优惠费率为0.04%,超过500万元的,单笔仅要100元。

  此外,易方达基金公司也表示,在9月30日之前,投资者使用广发银行借记卡申购基金,可享受申购费率一折的优惠,最低可至0.06%;嘉实基金开通部分基金产品的后端收费模式,持有期少于一年的股基申购费为0.2%,债基为0.1%;鹏华基金网上直销系统开通两只QDII基金网上直销的后端收费模式,可享受最多低至1折的优惠费率;富国基金表示,投资者若选择后端收费模式,申购费率享受1折,申购费率最高不超过0.18%。

  投资者交易成本降低

  基金销售规模有望提升

  销售费率管制的放松,使各机构有了新的发展和营销方向,这也意味着,基金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白热化。

  那么,《费用规定》实施后,对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代宏坤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采访时表示,基金销售费率打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但对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影响有限。而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因为基金公司对收取基金销售费率有几个不同档的比例规定,其中对单笔申购100万元以上的投资者只一次性收取1000元费用,机构投资者一般申购都会在100万元以上,所以只需一次性支付1000元费用,也就是说,基金销售费率打折实际上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此外,南方基金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采访时表示,监管层降低基金的销售费率放开了基金申购的下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基金销售规模的作用。目前来看,很多公司在自己的直销网站开始了打折活动,是因为在网上进行直销省去了以往交给银行的过多渠道费用。

  富国基金人士表示,新规是以促进市场化、差异化的销售费率机制的形成为目的,取消原有最低4折的销售费率,使投资者交易成本降低,进一步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公司一直鼓励投资者选择后端收费模式,此次公司推出后端优惠活动是电子商务部顺应市场调整趋势的做法,在通过测算后,对基金的后端申购费率推出一折的优惠活动。(证券日报 隋文靖)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