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沛县纪委严肃查处了该县胡寨镇9名教师“吃空饷”。事实上,不仅在江苏徐州市,各地近年来因“吃空饷”被曝光案例屡见不鲜,“偷吃”空饷者不乏教师、公务员,且“偷吃”名目多样、花样不断“翻新”。
案例一:挂职不上班 “官二代”空饷“坑爹”
今年6月,河南某县一所长被曝利用职务之便,早在儿子15岁时将其纳入编制捧起“铁饭碗”;今年1月,湖北某地一财政局副局长被曝滥用职权,将自己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后就违规招工进入区财政局二级单位,其子上大学期间,其工资关系又调至区财政局教科文科;2012年2月,山西某县教育局长之子违规就业坐享“空饷”……
记者点评:“老子握着章子,儿子占个位子”问题的背后,是一些官员不择手段将“权力”转化为不当的私利,是典型的中饱私囊、把公权当私器的特权思想作祟。从最终结果看,这些“挂着职却不上班”的“官二代”不仅被清退,还“连累”其“在位当权”的亲属被免职、停职,以“空饷坑爹”收场。这种“拼爹吃空饷”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必须严加惩处。
案例二:在编不在岗 请“长假”“吃空饷”
2012年5月,浙江省永康市向社会公示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的自查结果,其中查出的人员中有一位50岁的初中教师,27岁时因病请假,一请就是23年,多年来财政却一直给他发工资。原来这名教师离开原有的岗位,自办企业去了,但身份没有进行规范清理,而学校却一直以该教师名义领工资;2012年4月,网络反映“山西女商人变身副县长,被指15年吃空饷”后,经查实,当事人存在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党政机关任职的问题,也存在6年时间没工作但却领取工资的问题。
记者点评:在编不在岗也是近年被曝光较多的“吃空饷”类型,其情形无外乎一些公职人员不满足低工资,请假下海或另谋生计,单位不如实申报;一些人员托病请假,利用单位“福利”管理漏洞“吃空饷”;一些挂职人员,接收单位“不便管”,派出单位“无法管”,利用监管漏洞“偷吃空饷”。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公职人员的随意流动和管理不善,防范这些问题,既要求一些地区在人事、财务等管理方面需要填补漏洞,也有待相关经费和人员流动信息的公开透明。
案例三:企业招工送编制 “引才空饷”引争议
为了吸引人才,山东省某县曾出台政策,当地企业进人,政府附送事业编制。这种特别的人才引进方式,被当地人称为“双薪双管”。大学生上岗后不仅能领到企业的正常薪酬,还能同时拥有事业编制身份吃“财政饭”,这种做法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光靠企业,解决不了大学生的身份需求。当地企业为了引才、留人宁可多交税,或通过其他渠道把这部分钱加倍返还给政府。
记者点评:这种“引才空饷”行为代表了一类“有正当理由”的“吃空饷”现象,就“引才空饷”而言,其背后似乎有地方政府为求发展、留住人才的苦心,但在近年来多地曝出“萝卜招聘”事件的背景下,利用编制和财政工资等公共资源,绕过公开考选制度,难免为腐败留下空间,相关地方和部门的“变通之举”必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