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又摊上大事了。8月2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这些产品有中国进口商涉及。8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4家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产品的企业名单,包括娃哈哈、多美滋等品牌。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Spierings在8月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国消费者公开致歉,许诺48小时内控制问题。
这回,恒天然栽在肉毒杆菌上。有两个背景,值得我们记取:一是早在今年1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恒天然生产的奶粉中曾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氨。同时,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1月25日证实,约5%的新西兰牧场使用含有双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场。二是据外媒报道,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于8月5日质疑恒天然为何在发现生产线遭污染数个月后才向公众披露真相。恒天然声明显示,该公司3月份就首先发现了乳清蛋白粉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所属的梭菌属微生物。
这令人想起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述,“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除了乞丐,没有人愿意以恩赐为生。”这话其实有三层意思:一是告诉我们商人逐利是天性,企业不是福利院;二是商家对质量的关怀,说到底是为了让渡使用价值以兑现其价值;三是启示我们必须要以另一种监管秩序,防止基于“利益调节”的市场失衡。
对照恒天然事件,公众起码可以体悟到两点:一是大企业固然更为可靠一些,但品牌忠诚不等于品牌迷信,因为大牌也有“翻牌”的时候;二是真要关心产品质量,不能太过于指望企业的“道德血液”,更不能误以为天下真还有可以“免检”的商品。只要监管阙如或者规则疏漏,大企业一样会犯大错误。恒天然如此,葛兰素史克也不例外。历史而言,大到日本车,小到荷兰电吹风,谁都不是滴水不漏的神仙。
笔者认为,更值得思考的一个命题是:为什么恒天然感冒了,中国就要跟着打喷嚏?下面这组数字,足以说明原委:乳业巨头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90%的奶源,而我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我国8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
据报道,2005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奶粉一直在3万吨到9万吨之间徘徊,2009年猛增到24.5万吨,而2012年,我国进口奶粉60多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7万吨,估计全年会超过70万吨。短短几年间,我们进口奶粉数量增长近10倍。且不管体量如此巨大的进口乳粉究竟拿来干什么了,公众最想问的是:在构建安全有序的奶源产业链上,我们的乳企做了多少努力?
一边奢谈乳业安全,一边却将源头安全交到外人手里——这就是我国乳业必须面对的现实。眼下,重组并购是重要的、打击纵向垄断也是重要的,建好自己的奶源基地恐怕更为重要。2011年以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产奶国大幅下调出口中国的原料粉价格,结果,我们的乳企就大幅减少收购国产奶源,我们的乳企不悉心保护并建构自己的奶源基地,最后当然要在短暂的成本投机后沦入受制于人的险境。
有人说,恒天然出事儿了,这是中国乳业崛起的机会。这误会,实在有点大了。好比说曼联搞了个乌龙球,于是中国男足称霸世界的机会就来了。国内乳业要洗脱三聚氰胺的阴影,不能总等着别人倒霉,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公信才能换得最后的市场份额。当然,关于奶粉的事情,还得记住一个最深刻、也是最朴素的道理:任你国产还是进口,对于奶粉品牌的热爱,永远比不上我们对自家孩子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