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政策稳中有为 发展大有可为

2013年08月05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房地产泡沫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是空谈,房地产调整是调结构的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坚持下去,房地产的第三次调整将为时不远,结束房地产泡沫只是时间问题。

  ——王小广

  ■王小广

  面对上半年经济增长与预期的差距,人们争论不休,各类唱空者都有各自的用心,一些人或机构是在为投资上赢利而做空,另一些人或机构则是为了逼当局出台有利于他们利益增长的政策,由此市场也产生了一些波澜,如“钱荒”现象。但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两个不适应导致的一种“市场扰动”。

  第一个“不适应”就是:人们不适应早几年就已经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中所必然带来的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变化,屡屡误判,走不出高增长的惯性思维。其表现就是硬把经济政策刺激后的反弹当作回升趋势,2009-2010年人们对十二五经济增长趋势是明显的误判,如提出我国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这两三年的经济增长走势是对这种误判的极大讽剌。

  无独有偶,2012年底对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又是误判。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以及长期结构矛盾的突现,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明显下降,不可能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新的一位数增长阶段,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结构调整滞后、改革不到位,继续保持长8%以上的增长也成为极为不容易的事。今年经济增长的继续下行是情理之中。

  我国经济仍在筑底过程中,但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离底部不远了。但筑完底后也不会马上出现回升向上的走势,而是进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这与1997-2001年间的情况十分相似,连增长率的年度变化也惊人相似。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由两位数降至9.3%,1998年继续降至7.8%,2000年则再降至7.6%。最近几年的情况与此极为相似,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10.4%调到9.3%,2012年再降至7.8%,今年估计再调至7.5%左右。

  而且笔者认为,从经济增长率角度看,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会比1997-2001年间更为严峻。因为外部环境不利,同时国内各种矛盾集中释放。一个极现实的选择就是,我国的生产和投资活动必须适应这一深刻的阶段性变化。

  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经济增长率下降,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将在6%-8%之间盘整,向下的空间不大,迅速上行也不大可能。但就企业和投资者而言,却是大有可为的,只是投资的重点和策略都要做重大调整。经济处于调整期,机会在于结构调整,在于规避产能过剩领域,在于资产重组。笔者认为最近的政治局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时讲“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的意思正在此。经济处于调整期,市场的作用会更强,民营企业的活动空间会更大。因为它们更关心效率,而效率或效益是调整期的生命线,缺乏竞争力或对市场竞争严重不适应,将可能面临生存困难,甚至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我深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巴德的那句话:调整或衰退是创造效益、使经济恢复稳定的过程。得道者得天下,这个道就是顺应趋势,把握别人发现不了的机遇。

  另一个“不适应”就是对政府的新政策不适应。“钱荒”形成原因之一就是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判。他们认为只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并在市场上鼓吹其重大危害,央行就会出台与过去一样的经济刺激政策,因此,把“信贷扩张活动”、表外业务投机等做得太满了,估计连中期应缴纳的存款准备金都用上了,导致银行资金头寸的异常紧张。

  过去的老药方——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计划刺激经济,不仅不能解决当前经济问题,对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更是束手无策,且负作用大,效果越来越差。在经济处于“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化改革释放红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既是目标,也是新的政策框架。

  两次政治局会议研判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都在强调一个很好的政策构架,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保底。

  当今中国经济关键是要有活力,要有效益,要升级转型,而不是速度是不是更快更高。当然要争取实现这些新的发展目标,必须以宏观政策的稳定、社会政策的保底作为基础,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一些人认为,不出台传统刺激性政策稳增长、保增长,就是政府不作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误解或误导。稳中有为,积极有为,是今年政府执政的最大亮点。这种更加有为且必将大有作为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放松管制,激活微观活力。取消、下放180多项行政审批权,“营改增”,小微企业的“两税”减免,鼓励铁路投融资改革等,目的是简政放权,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二是确定合理区间和政策框架,稳定市场预期,使宏观经济政策可预期,发挥预期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创新,最佳的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有稳定性,也是能够让市场预期到的,而不是“出其不意”,朝令夕改,不讲规则。什么情况下我会出什么牌,一清二楚,不用猜,我都明白地告诉你。宏观管理者的目标是创造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上。

  稳中有为还体现在第三个方面,即宏观经济政策稳定,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稳中有新作为。“宏观政策要稳”是指前两年确定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轻易改变,要坚持。放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经济的结构难题,相反,可能恶化经济结构问题,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正常过程被延迟,增加未来结构调整的难度。经济运行只要在合理区间、不超出底线或高压线,就不必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但在稳定的基础上,要运用好两大宏观政策,现在的思路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经济结构有不合理的问题,金融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同样也有不合理的问题,让不合理的财政、金融结构去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政府提出财政、金融政策也要盘活自身的存量。这里的盘活存量,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十条政策的出台看,既要有序推进金融、财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结构,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利用好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源,发挥金融、财政的政策引导作用。

  最后,笔者还想说一点的是,人们对政治局会议未提房地产调控的理解我不敢苟同。提“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而不提“加强房地产调控”被人们理解为是房地产发展的重大利好,其意思是政府对房地产泡沫的容忍程度比上届政府更高,将继续靠房地产稳定经济增长。笔者要说的是,房地产泡沫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是空谈,房地产调整是调结构的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坚持下去,房地产的第三次调整将为时不远,结束房地产泡沫只是时间问题。(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