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ST国药第三次保壳战打响 输血式增发或难治本

2013年08月02日 11:14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7月31日,*ST国药(600421.SH)公布了定增预案,拟向实际控制人仰帆投资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50,400万元资金,而募集资金却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ST国药多年来颓势难改,仰帆投资多年来未能使得*ST国药实现“脱胎换骨”,且此番定增并未向上市公司注入任何资产。反观仰帆投资,其旗下似乎并不缺优质资产,为何不注入*ST国药?

  连续5年资不抵债

  *ST国药是湖北武汉的一家上市企业,公司主要从事医药产品销售和钢材贸易,控股股东为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新一),持股比例为16.59%,而实际控制人为滕国祥和钱汉新所持有的仰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ST国药第一次保壳,或功归于“债务折扣”。2006年,*ST国药完成股改,而次年公司财报便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股票也因此被实施其他特别处理警示,股票简称由国药科技变为ST国药。之后,*ST国药由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分别亏损了44,511.26万元和27,868.38万元,公司股票从此“披星戴帽”,股票简称由ST国药变为*ST国药。2009年,*ST国药以“债务折扣”形式收回部分债务,坏账准备转回后,使得公司当年的资产减值损失为-8,942.08万元,从而公司在当年实现盈利,进而避免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暂停上市。

  而*ST国药,第二次成功保壳,则主要归功于资产处置利得、政府补助和处置不用还的往来款。2010年和2011年,*ST国药的净利润分别为-1,617.01万元、-2,017.33万元,若公司2012年度再度亏损则将被暂停上市。2012年报显示,*ST国药实现营业总收入4,918.90万元,而营业总成本却高达5,495.42万元,显示公司年度谓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在此背景下,*ST国药2012年度的营业外收入高达12,604.08万元,几乎来自资产处置利得、政府补助和处置不用还的往来款。在营业外收入“救场”之下,*ST国药在2012年度实现盈利,从而避免了被暂停上市的风险。

  2012年6月28日,上交所公布了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最新方案,新增规定显示,净资产连续两年为负则暂停上市,净资产连续三年为负则终止上市。

  而据数据统计,*ST国药2008年-2012年的净资产分别为-25,049.10万元、-15,986.85万元、-14,824.15万元、-16,841.48万元、-4,866.68万元,公司连续5年资不抵债,游离在退市边缘。

  输血式增发或难治本

  实际上,*ST国药为走出困境,曾于2009年便开始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以实现主业向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转变,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最终重组就此折戟。

  虽然*ST国药多年来未能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但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钱汉新和滕国祥似乎并未就此气馁,甚至踏上输血式增发的第三次保壳之路。

  7月31日,*ST国药发布定增预案,将以5.04元/股的价格,向实际控制人仰帆投资定向发行不超过10,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4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ST国药所募集的资金将扭转公司多年以来资不抵债的尴尬局面,而此番增发并未注入任何资产,备受市场关注。

  反观仰帆投资,其旗下似乎并不缺优质资产。资料显示,仰帆投资主要以投资经营为主,不开展其他业务,而其下属共有3家全资子公司,分别为上海凯迪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康阔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2012年,仰帆投资的净利润分别为15,098.71万元、12,553.32万元、7,031.47万元。

  “空洞”的定增预案显然低于市场预期,*ST国药于7月31日公布定增预案之后,股票随即“一”字跌停。8月1日,*ST国药下跌1.8%。

  (朱文达)


(责任编辑:向婷)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