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输血”经纪业务 两融已成券商收入第三大支柱

2013年07月31日 07: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两融业务逐渐占据券商经纪业务的重要份额,可以说得益于融资融券的市场投资放宽,也得益于券商降低两融门槛加快两融业务的开展速度。

  作为券商经纪业务的一大创新,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在去年成为多家券商年报中的亮点。2012年年底融资融券余额达到895.16亿元,同比增长134.29%,全年融资融券业务净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115.75%,业务收入占比亦从2011年的2.35%增至5.25%。

  根据2013年度上半年经营数据显示,114家证券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85.26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44.70亿元,99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证券公司总数的86.84%。

  作为收入命脉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今年上半年净收入340.47亿元,其中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净收入66.87亿元。在各主营业务收入中,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净收入排在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与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之后,作为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之一排在收入第三位。

  根据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占比8.5%。长城证券研报显示,上半年券商两融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220%。根据此数据,今年上半年融资融券业务收入占券商营业收入的13.6%,与2012年年底的占比5.25%相比,融资融券业务收入占比大幅增加。

  不仅融资融券业务收入占比在火箭式递增,同时市场上两融开户数也在大幅增加。根据中登数据显示,6月份个人与机构总开户数新增191750户,新销2041户,6月个人与机构期末信用账户总数达182.3919万户,其中今年2月底两融开户数刚刚突破110万大关。据数据统计,2012年12月末融资融券期末账户数为99.0284万人,即在今年上半年6个月的时间里,融资融券开户数已增加近83.36万户,平均每月增加近13.9万户。

  与此同时,参与券商也越来越多。截至6月底已有79家券商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其中6月份融资融券月排名前五的分别为中信证券、国泰证券、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以及广发证券。其中中信证券两融余额达到150亿元,而国泰证券两融余额也超过140亿元已达到148.67亿元。

  融资融券开户数急剧增加与监管层放开两融门槛有很大关系。自证监会今年取消融资融券客户开户条件的窗口指导意见要求,证券公司可自行决定客户资产门槛后,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门槛一降再降,从“50万元资金,18个月开户时长”的硬性指标,到门槛放开后的20万元资金起,再到行业内普遍认同的10万元,最后已有券商实现了资金门槛的移除。

  虽然两融开户数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但据媒体统计,新开户的客户主要以中小客户为主,资产规模小于50万元的客户人数占比达到了90%。今年上半年两融账户的亏损率达三分之二。上半年,全市场仅有226位客户被强制平仓,合计平仓金额不足9000万元,仅占同期偿还额的万分之一。

  “融资融券业务门槛放开之前,客户必须有50万元以上的资产是硬性规定,这也是根据融资融券业务的技术性风险性来确定的,毕竟相对于股票投资的风险来说,两融业务的风险要大得多,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中小投资者来说,的确不太合适。”

  业内人士表示,放宽对投资者的要求,必然会让一些操作技术不高的投资者进入市场,这类投资者盲目操作,同样他们爆仓率会很高。但同时他还表示:“虽然现阶段进入两融市场的中小投资者增多,但真正进入交易的客户只有开户数的三成,投资者还是比较谨慎的。”(证券日报 宋振怡)


(责任编辑:魏京婷)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上半年两融市场226人被强制平仓    2013年07月23日
  • ·融资融券成了散户“绞肉机”    2013年07月08日
  • ·融资融券乍现零资金门槛    2013年06月2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