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存款变商业保险 收益远低于银行利息

2013年07月28日 11:29   来源:中国广播网    刘黎 马文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咱们都去银行存过钱,一般您把钞票给银行,银行给您的是存折。可是最近,好多听众给央广新闻热线打电话称,他们想去银行存个定期,最终拿到手的不是存折和卡,而是一张保单。

  河北涿州的刘先生5年前去当地的工商银行存定期,银行里有业务员推荐一款保险产品,承诺收益会比定期存款高,对业务员承诺的收益心动,刘先生拿着一份人寿保险回了家,具体条款其实也没细看。

  刘先生:保险公司那四开大纸,上千条,谁也瞅不过来是怎么回事,可能我觉得当时就是说取钱的时候不低于五年定期。

  5年保单到期,最终到手的钱本息加在一起五万六千多,刘先生一算,如果存五年定期,最终光利息也有一万二三。记者以刘先生家属的身份向他存钱的工行咨询,工行王行长也承认,刘先生到手的利息只有5年定期的一半。他称,银行正派人和中国人寿交涉此事。

  王行长:我们这儿也是跟保险公司在进行交涉这事儿,你占用我们的场地,挖掘我们的资源,造成我们的客户甚至说就没满意度,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很大的火。

  王行长表示,想让保险公司出一部分钱补偿客户,从4月份到现在没有明确答复。当地中国人寿保险一位负责处理此事的邢主任口气肯定,钱补不了。

  邢主任:钱补不了,因为这个收益确实和银行储蓄没有可比性。

  吉林省吉林市吴女士的妈妈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在邮储银行存定期结果买了银保产品,两万块钱本金,五年下来,收益只有两千多。

  吴女士:他们说还有一个利息更高的,是6.2%,因为他们是银行在柜台里面的人,穿着制服的,就跟银行里面的人一样。从柜台里拿出一个单子让我们填。

  中国人寿的工作人员曾答应吴女士,给她把收益补到和五年定期差不多,半年过去了,也没兑现。更有听众续保时发现分红收益低,想中途退保,能拿回的本金都大打折扣。

  想去银行存钱,却被银行服务人员热情洋溢地推荐理财或者银保产品。当时跟您口头承诺了高收益,有多高多高,但最终没准还不如存定期更靠谱。可能根本就没听清楚是怎么回事,糊里糊涂地就把钱交给人家了。所以银行如此不遗余力,自己究竟可以得到多少好处?

  银行里销售人员热情的推荐,加上高收益的诱惑,想去银行存定期,不少人就买成了保险,更有一些销售人员,告知顾客卖的是理财产品,签完保险条款,一些人仍蒙在鼓里,密密麻麻几页纸的保险条款,根本没耐心一气儿读完,其中的风险也未明晰。用河北涿州一工行行长的话说,如此成交打的是擦边球。

  王行长:他们很多时候就打这种擦边球,穿的衣服也是尽可能跟我们的人员的服装接近。他们当时肯定是以更高的收益,包括他们当时给我们的人员培训的时候,让我们也是少说话,而且收益肯定比你们要高。

  银行代销保险公司的产品,算是双方的业务合作,几年前,保险公司人员会在银行驻点,现在如果您在银行看到有人在推销保险产品,他们应该是银行的业务专员。不管是银行网点,还是推销保险的银行专员,都得取得相应的资格。银行从业人员沈先生表示,银行代销保险,有一定收益。

  沈先生:肯定是有专员业务收入在里头,这不能叫提成啦,是一个业务往来,就是说你在我这儿做这个产品,每个产品会有一个中收,银行叫中收,就是说一个产品大约有1%、2%是按金额要给银行的。

  如果保险到期,收益不如定期存款,损失的还只是收益。如果临时用钱,想取出保费,或者发现收益不佳,想中断合同,损失的可是本金。

  如果保险到期,收益不如定期存款,损失的还只是收益。如果临时用钱,想取出保费,或者发现收益不佳,想中断合同,损失的可是本金。

  其实这保险也不是不能买,但银行的不少银保产品往往被包装成了理财产品在卖。这个时候消费者就一定要擦亮眼睛问个明白,别被口头承诺的高额收益忽悠了。另外,要充分利用好投保10天的犹豫期,如果发现有问题,赶紧退保。

  银行也要注意,早在2011年的时候,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其中明确规定,销售人员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套用“本金”、“利息”、“存入”等概念,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商业银行网点及其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或诱导销售。这也是约束他们的,如果消费者发现银行有这些行为,都可以向银监会投诉,维护自己的权益。


(责任编辑:刘佳)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