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余丰慧:中西部要吸引外资须靠制度创新

2013年07月26日 13: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导读】针对外资加速流向东南亚的担忧,商务部回应"只是少数企业行为,并未形成大趋势",希望产业转移能够更多选择中西部。经济之声评论:中西部地区凸显魅力方能吸引外资。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针对"近来外资正加速从中国流向东南亚等人力成本更低地区"的说法,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曹宏瑛昨天给出了不同的判断。他的结论是,目前只是少数加工代工企业向周边转移,并没有形成大趋势。在担心中国经济增长会不会放缓之余,很多人把目光聚集在外商在华投资数据上。因为,外资是否愿意来华投资,也在客观上反映出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

  从2011年底开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路下行。去年5月虽然一度止跌微升,但在随后的8个月里,中国吸收外资金额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今年2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实现8个月来的"负转正",随后显现出相对平稳的走势。对于这种相对平淡的走势,有观察人士分析,中国吸引外资能力持续不佳,是由于外资向东南亚外流及向资金来源地回流。这么看来,商务部官员昨天的表态无异于给忧心忡忡的人们吃下定心药。不过,商务部昨天的表态不止于此。曹宏瑛还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加工业势必要向劳动成本更低、劳动力更丰富的部分周边国家或者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是一种经济规律。在这种形势下,希望这些产业更多地向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外资是否大规模撤离中国,这是经济学者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到6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9.84亿美元,同比增长4.9%。商务部官员昨天说,目前并没有形成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趋势。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也说,虽然近期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趋缓,但还没有出现外资主动集中撤离的迹象。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来评论这个话题。

  余丰慧:外资撤离,一个大家有对就业的担心,外资企业带动中国的就业率非常高,外资撤离以后,我们农民工就会大量返乡。第二个就是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第三个就是对地方的GDP经济增速贡献也不小。第四个,短期资本撤离以后是风险是比较大的,当时它们进来的时候,我们担心增大我们的资产泡沫风险,撤离之后要刺破这种泡沫的风险,是硬着陆还是慢慢的刺破,带来的风险程度是不一样的。

  目前外资之所以转到东南亚,主要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但是我们中西部劳动力的成本已经没有优势了,现在中西部的劳动成本也不是太低的,东部工人的月薪在500美元,印尼是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1300多块钱的工资在中西部也是很难找到的。所以我们中西部要吸引外资的话必须要靠制度创新,因为环境的压力也比较大,在东部造成一些环境污染,再搬到西部,在西部再污染,我们现在的环境约束已经很强了,这条路靠环境的成本不行,靠劳改力的成本也潜力不大,主要要靠制度创新。这次国务院出台鼓励进出口贸易这六条就非常好,这就是制度创新一个很好的开端。所以说我们讲靠统计、上点税来把环境成本降低或者是劳动力大幅度下降,这个不行。

  我们不要为吸收外资而吸收外资,我们目前中国的这种情况,经济基本上发展起来了,对没有污染的,甚至是高科技产业,中高的加工产业我们吸引过来,我们不像过去把所有外资都吸引过来。

  


(责任编辑:代思聃)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