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创业板长阴似顶 跷跷板困局难解

2013年07月26日 09: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眼看要加速突破,却以长阴打破强势节奏,创业板指数“欲迎还拒”的走势多少出乎投资者预料。历史高点前大幅回撤,引发了创业板见顶的猜测,也令风格转换的预期再次抬头。基于估值过高、业绩分化、恐高心理等因素,创业板剧烈调整在情理之中,不过长期趋势的改变并非一日而成。从基本面及交易行为的角度看,创业板此轮上升趋势的彻底终结,可能需要持续的“大事件”来扭转投资者对于这一板块、或者说市场中成长股群体的中长期预期。如果没有这一条件,“顶部”就可能是短期的。

  另外,如果将当前的结构性行情简单地归纳成“新兴”和“传统”,那么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新兴”不好,“传统”会更好吗?从当前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来看,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较低,或者说即便出现也难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因此,“跷跷板”困局仍然难以从“传统”端求解。

  风险积累 恐高触发调整

  昨日创业板指数大跌4.40%,冲击历史新高的进程倏然而止。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来形容昨日创业板的大跌,不失贴切。

  创业板股票整体估值过高,是一个“硬伤”。Wind数据显示,昨日大跌之前,创业板整体市盈率55.09倍,全部A股和沪深300成份股分别为12.57倍和9.19倍,创业板相对于这二者的溢价比例分别高达334%和497%,均为历史最高值。实际上,创业板的绝对估值距离历史高位仍有相当的距离(最高曾超过80倍),相对估值的升高主要源自其与整体市场走势高度背离。估值过高将影响持有者的长期收益率,卖出股票属于理性选择。

  反观业绩,创业板整体业绩增速一般,内部业绩分化严重,仅有少数股票能够实现高增长。根据已经公布的中期业绩预告统计,创业板今年年中实现同比50%(上限)以上业绩增长的股票数量为60只,另外还有大约40%的股票出现负增长。

  结合估值和业绩,整体上,创业板业绩增速并不支撑高估值,个体看,少数股票业绩增速能够消化当前的估值水平,另外一部分则是“裸泳”。

  如果说估值和业绩令资金对基本面“恐高”,那么创业板指数距离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则造成资金对价格“恐高”。历史新高通常会对投资者心理形成压力,主动抛售就此产生。实际上,如果从昨日的分时走势来看,创业板的下跌过程主要在上午完成,指数跳水伴随放量,是资金主动抛售筹码的典型走势。

  另外,再融资和IPO开闸虽暂无时间表,但早晚会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股票新增供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

  实际上,在上述因素中,股票供给已在投资者预期之中,估值和业绩的风险是持续上涨积累而来,而时点的选择恐怕主要由“历史新高”触发。

  “长阴”不意味“长顶”

  历史新高前的长阴,引发了投资者对于创业板见顶的猜测。

  创业板是否就此见顶尚难断言,不过,对当前创业板行情如何定性则有助于做出判断。实际上,目前创业板行情的性质有两大特征:一是范围上看,创业板指数代表的不仅仅是100只创业板成份股,而是包括市场内全部隶属于新兴产业的所谓“成长股”;二是趋势上看,当前创业板指数以及成长股已经形成了中长期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表面上看是价格,实际上还包括投资者预期、增量资金、行业和公司成长周期以及政策导向。

  因此,判断创业板长阴是否造顶,要看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否结束。从行业及公司的成长周期来看,新兴产业所以为新兴,就是因为其处于朝阳期,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商业需求增长,都是向上的。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行业就是移动通讯,从固定通信网络到无线互联网络,从文字信息到视频信息,技术革命推动需求扩张,行业及公司规模快速增长。美国股市上,很多科技类公司如苹果、谷歌、三星、微软等市值均在数千亿美元。实际上,当前中国股市可能正在“复制”这一趋势,卖网络视频的乐视网总市值相当于拥有很多钢厂的武钢股份,这本身就反映了新旧行业更替的大趋势。

  从政策导向来看,当前宏观政策寻求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动态平衡,但从长远看,调结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都将是政策主要扶植的对象。

  成长周期以及政策导向的大趋势,造就了投资者预期、资金流入与股价运行趋势。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成长股在预期、资金和价格上已经形成了相互强化的良性循环。首先,分析人士和投资者在成长股长期预期上几乎是一致看好的,尽管短期有分歧;其次,今年以来,从成交金额上可以看出创业板代表的成长股是持续有新增资金进入的;最后,股价更为显而易见,很多成长股价格大幅上涨,上涨1倍甚至数倍的股票也不鲜见。

  应该说,这些大的趋势不会因为指数的单日长阴而改变。如果说当前成长股存在“趋势性泡沫”,结合纳斯达克的经验来看,泡沫的破灭可能需要一系列的“大事件”触发才能完成,包括大量新技术公司破产、收购失败等。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趋势扭转的条件尚不具备。

  当然,新兴产业的风险巨大,也是事实。能够成为“伟大公司”的是极少数,因此未来在成长股群体里,分化是必然,对投资者来说,长期除了眼光以外,也需要运气。

  跷跷板困局难解

  创业板指数的大跌,同样令“风格转换”的预期升温。实际上,昨日在基建股的支撑下,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仅有0.6%,远远小于创业板跌幅,“跷跷板”效应再次显现。

  短期来看,传统行业的走强的确有其逻辑所在。由于当前经济疲软,投资者产生了决策层将出台政策刺激经济发展的预期,而实际上也确实有一些政策陆续推出,这对传统周期股的上涨形成支撑。然而,这一预期的脆弱之处在于:一是很容易被疲软的经济数据或者上市公司业绩数据打破;二是长期来看并不稳定,因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决策层不会长期大力度刺激经济。

  这决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跷跷板”效应将无法避免变成“跷跷板”困局,很难通过传统周期股的持续上涨来打破。如果简单将市场中的股票分作“新”“旧”两类,那么行情的组合可能有四种:新涨旧涨、新跌旧跌、新涨旧跌、新跌旧涨。从可能性来讲,最后一种组合最难出现,或者说短期出现容易,但长期存在难。

  因此,对于博取短线收益的投资者,可尝试参与一些有明确政策支持的传统周期股,如高铁、棚户区、西部开发等;但长期来看,逢低买入成长股或增长稳定的消费股,仍然是最优策略。


(责任编辑:杨东)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