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银行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恐怕依然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利好。业内普遍判断,民间金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依然是向小微企业“输血”的重要渠道。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央行方面证实,包括北京、上海、四川、贵州、浙江、广东、深圳在内的多个地方金融办已配合央行各地支行,对当地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展开前期调查,选择一批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机构。
据悉,经过一轮调查后,广东地区约有17家小贷公司、6家担保公司排队等待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而成都地区也确认了首批进入试点的有17家小贷公司。上海地区有106家小额贷款公司上报了对接央行征信系统的意愿。北京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争取在今年内能有一批本地的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接入到征信系统中。”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依然靠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融资渠道,不过一直以来的风险隐患就是这些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难以掌握,没有一个统一的征信查询平台。如果这些机构都能够陆续接入央行的征信系统,那么,民间融资的信用体系有望加速形成。”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的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对于接入征信系统的机构要求,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指出“第一,要求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具有向征信系统报送高质量数据的能力;第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第三是关于数据质量。除此之外,还会考虑这些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规模大小。”
在对接央行征信系统以后,小贷公司可以通过央行查询客户在银行、小贷公司的贷款偿付情况。与此同时,小贷公司也需将其发放贷款兑付情况的信息上传央行数据库。同样,融资性担保公司也可以通过征信系统掌握所担保的企业资信状况。
“现在,这些机构之所以难以大规模接入到征信系统,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建东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向金融办提供数据后,由金融办报送给央行征信中心,然后由央行征信局来具体审批、把关谁能进入。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经营情况好的公司有望被接入征信系统。另外,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接入系统前必须开发一个接口程序,使两个平台的数据能直接上传和下载,这就意味着,这些机构要自行承担一些搭建IT系统平台的建设费和维护费,这对于大多数规模小的公司而言是高成本负担。”
由于对征信系统的陌生和对接入成本较高的迟疑,在过去两年内,并不是所有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都愿意接入系统。与此同时,金融业内人士和央行方面也担忧,一旦小贷客户的信贷情况和利息承受范围等内部信息被共享至银行界,那么将不利于小贷客户未来向银行申请贷款,即使银行获批了贷款,贷款利率也很有可能出现较大的上浮。
实际上,去年已有浙江等部分地区的小贷公司尝试接入到了央行征信系统,差不多接近100家。不过,这相对于全国6000多家小贷公司而言,远未形成规模。”央行征信中心内部一位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过去,央行在对这两类机构纳入征信系统的摸底工作是零零散散地开展,但今年,央行重新组织地方支行联合金融办再次摸底,就表明年内会开始落实这件事。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完善民间融资的征信体系,也有利于央行对资金的非现场监管。”
央行征信中心统计的数据表明,仅2012年上半年,有83家小额贷款公司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9 .5万次,查询企业信用报告0 .4万次。部分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反映,通过使用征信系统使其信贷审批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0多天缩短到1至2天,信用贷款业务增速较快。接入征信系统后,公司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可以加速发放信用贷款业务。
在王晓蕾看来,辽宁、江苏两省的小贷公司接入征信系统,是通过省级人民银行或金融办开发、运行统一的信贷管理系统,以省级分支机构为顶级,实现省内小额贷款公司联网运行,并实现信贷数据的自动提取与分类分析,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
“对于征信中心而言,不能把小贷工作当作商业银行对待,因为其对数据的需求及需求方式存在不同,还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问题。目前,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尽快找到不是一种,而是几种适合各类小贷公司接入征信系统的办法。从政策层面上讲,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都应当纳入到整个征信系统中来。”王晓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