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本币加速贬值 印度、印尼经常项目引爆危机

2013年07月25日 07:54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杨可瞻 颜欢

  新兴市场的危机真的来了?

  自从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言谈中透露可能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削减QE开始,市场反应剧烈,新兴市场成金融动荡的重灾区。7月8日,《每日经济新闻》曾以《新兴市场危机袭来 谁是下一只 “黑天鹅”?》为题,报道了亚洲新兴市场在这次“退出”风波中的潜在危机,随着美联储削债日期的逼近及廉价美元不再,许多新兴市场所享受的高增长时期已经结束,而外资的撤离更是雪上加霜。

  据了解,目前最新的进展是,印度、印尼两国的经常项目已经率先引爆危机。

  印尼卢比加速贬值

  根据印尼央行数据显示,其经常项目自今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为负,过去8个月中7个月贸易呈逆差。印尼曾经依赖的出口目前的表现疲弱不堪,无法再成为经济的增长动力。

  “投资人依旧无法信任印尼卢比的前景和整个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的基础。现在,他们正抓紧每一个机会撤离。”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分部外汇策略师GregGibbs称。

  根据印尼央行的统计结果,6月份从股市和债市撤出的资金高达41亿美元。7月以来,印尼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11%上涨至7.46%,上升35个基点。7月16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飙升至28个月的高位,达8.25%。

  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9%,至66.7万亿卢比(约合65亿美元),较第一季度27.2%的增长率而言已经有了明显的放缓。

  随着资金外逃,印尼货币卢比(Rupiah)加速贬值。自7月15日起,汇率已经跌破每美元10000卢比的心理大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计算发现,卢比全年累计贬值6.4%,其中单是7月的贬值幅度就占46.8%,可见近期贬值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印尼卢比已经是整个东南亚表现最差的货币,在亚洲货币跌幅排行中紧次于日元和印度卢比。

  本币贬值压力也促使印尼央行出手干预,使得其外汇储备在6月结束时暴跌至981亿美元,为两年来最低。为此,印尼央行特将其国债收益提高180个基点来吸引买家。

  除了资本外逃、货币贬值的“外患”,这个东南亚的最大经济体也有内部危机。为了削减能源补贴上的花费,印尼政府上月首次为燃油提价,直接造成6月通胀率达到5.9%。财政部长ChatibBasri曾预言7月CPI涨幅会更高,达到6%。而印尼央行为了遏制通胀,不得不将基准利率提高75个基点,远高于外界的预测。

  彭博社调查的数位经济学家表示,因为利率提升、出口商品价格下挫和投资放缓,印尼今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在6.05%左右,去年印尼经济增长了6.23%。

  此外,野村证券上周五也将印度经济增长预期从5.6%调低至5.0%,为10年内的低位。

  印度信用危机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也已陷入了信用危机的深渊之中。7月19日,印度央行发行总值为1500亿卢比(约合25亿美元)的国债,仅有24%成功认购;而就在17日,1200亿卢比的国债竟然无人问津,全部认购失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一切都发生在本月印度央行突然提高两种借贷利率之后。7月15日,印度央行突如其来的紧缩政策让投资人措手不及。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在16日、17日飙升至9.25%,是自去年12月31日以来的最高;三个月商业票据利率从7月15日起也激增136个基点,在7月16日触及10.43%的14个月高位。而就在5月,印度央行才降低基准利率来刺激疲软经济。

  信贷的紧缩还影响了国债的表现。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6月4日的7.20%的低点一路上涨至最新的8.38%,飙升118个基点后达到了过去52周内的峰值。这使得印度政府借款成本增加,每年需使用总收入中的35%来还贷。

  野村证券认为,印度央行意外的信贷紧缩和10个月来首次国债交易失败,都将影响印度削减预算赤字的计划,更糟糕的是,印度经济现在已是10年内最缓慢的阶段。

  从提高利率到国债流标,元凶正是印度卢比(Rupee)。上个季度贬值约8.6%的卢比已经成为了亚洲表现最糟糕的的货币之一。过去一个月内,全球17个主要流通货币中就有13个对其升值,在亚洲仅日元对其贬值。7月5日,卢比汇率更是创下了1美元兑60.985卢比的历史新低。

  卢比的贬值会促使进口更加昂贵,使得经常项目逆差更加恶化。在今年3月结束的上一个财年,印度经常项目逆差已经达到全年GDP总值的5%,较上一年的数据4.2%继续恶化。虽然在今年第一季度该数据缩减到3.6%,但5月以来加速贬值的卢比会使未来几个月逆差扩大。

  而贸易逆差和美联储削减购债的预期则会更加压抑投资人信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未来将可能看到卢比继续贬值的趋势。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