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73887.46亿元,较上月末减少412亿元人民币,为去年11月以来外汇占款新增量首次为负。
“这是一次质的变化,需要引起注意。”采访中,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表示:“6月之前的几个月份外汇占款减少,只是增量的减少,但目前是余额规模真正减少,这是与以往最大的变化。不过,6月外汇占款7个月来首现负增长还是符合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的。”
李建军分析了6月份外汇占款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来自国际方面,近期以来美国经济复苏,美元进入新一轮强周期,同时市场加剧了对美国宽松政策退出的预期,在此态势下,近期来国际资金流出态势比较明显。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改革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或将维持,资本市场的不景气使得投资回报率下降;加之全球贸易不景气也影响了我国贸易顺差形势,多方面原因使得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
对于未来,市场普遍预计,随着美元兑人民币的套利空间缩窄,未来资本流出的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今年下半年外汇占款或将持续走低。其中,7、8月份外汇占款微幅增长甚至继续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在市场消化了中美经济形势变化后,国际市场资金流向将会恢复平静。中国仍是世界上市场较有活力的地区,资金大规模流出态势长远看不会持续,但也不会出现此前大规模流入的态势。”
来自农行的宏观分析师预计,“中国有着高额的外汇储备,目前也正在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以期实现资金合理的全球布局,所以未来外汇占款增长趋势应该是,此前大规模资本流入态势也不会再发生。”
外汇占款下滑无疑会影响基础货币的增长。“一直以来,中国的货币不少是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出来的,在外汇占款可能下滑的未来,如何创造M2或许是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货币政策方面,这一变化值得关注和研究。”李建军称。
与此同时,有分析指出,过去的两个月中,银行的流动性其实已经出现了收紧,外汇占款的收缩及“热钱”的流出,加剧了国内流动性的紧张,加上国内资产结构性错配的关系,一旦这些短期资本流出,很容易造成流动性紧缺现象。出于这种分析,外汇占款未来可能出现的持续减少或将加剧今后资金面的压力。短期看,流动性管理面临新挑战,宏观管理的难度在增加。
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上继续“零操作”。在此之前,自6月中旬银行间市场出现资金紧张之后,央行已连续数周在公开市场“零操作”。上周公开市场有1600亿元资金到期,并且还伴随有国库现金发行招标,在无任何公开市场操作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为市场注入了同等规模的流动性。
而此前几周,央行也以这种“静默”的方式向市场注入逾5000亿元资金。央行的“无为而治”使得近期流动性在平稳中得以补充,进一步缓解了前期流动性压力,维护了市场稳定。“央行近期在流动性管理上整体呈现谨慎、灵活态势,既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又做到了总量适度,较好地维护了市场稳定。”上述农行分析师表示。
采访中,专家预计,在流动性管理面临新挑战的态势下,未来央行将可能重新启动公开市场操作释放流动性,以缓解资金紧张。不排除逆回购会重启,以对冲资本流出。与此同时,央行降准的可能性也有可能提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流动状况较上半年偏紧,因此公开市场操作上可能正回购、逆回购互现,但还是以净投放为主。尽管管理层会谨慎维持资金面的平衡,但也不排除在外汇占款增长出现持续性、趋势性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适当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不过他表示,大幅连续降准的可能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