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专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机已到

2013年07月22日 08:35   来源:深圳商报   杨 涛

  近期,央行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我们认为,经过多年讨论,之所以认为时机已到,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加速推进,将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会压缩过于依靠信贷利息收入的银行利润空间。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一般都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前提,是银行有充足的拨备,还有足够的资本金和流动性。正如2006年时任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指出,“在有清偿性危机的商业银行存在的时候,搞存款保险机制,就会让他们稳坐钓鱼台,其中的道德风险很大。”通常认为,好的拨备覆盖率应达到100%-150%,可以看到,2012年末该数据已经达到295.5%。还有,目前各种新的信贷类金融组织纷纷出现,也需要完善相应的退出机制,防止其一旦出现竞争失败而损害存款人利益。

  回顾历史,对存款保险制度争议多年而没有实质性结果,其主要难点亦有所体现。一则,政府对于银行业存款一直有隐性信用保障,而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从对存款的全额保险转为部分保险。因此有人认为,此前储户所有存款都受政府信用兜底,如果推出银行存款保险,人们心理上反而会觉得存款的保障程度降低。二则,其机制设计使得对不同银行机构的影响分化,一方面,经营状况较差、资产质量不好的银行,可能遭遇存款流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将促使公众将存款从中小银行转移至大银行。三则,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如何进行监管主体的设计、不同监管部门的权限协调,以及怎样构造具体监管模式和机制等,都面临众多挑战。四则,宏观经济波动往往阻碍其推出,许多人认为,在经济不景气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还会加重银行经营困难,引发系统性风险。五则,对于大银行来说,获得存款的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有限,而小银行的参与需承担较高的保险费成本,也弱化了其动力。

  从整体上看,存款保险制度是现代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该制度得以建立,将会促进银行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提高整体上的金融业效率。对存款人来说,虽然可能短期内需要重新适应,但是长远看,却更有利于其存款利益保障的制度化、明确化。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各类国有企业、大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背后的因素则是金融机构的软预算约束。

  就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讲,应充分结合我国的现实,有效吸收国外的合理经验,设计好具体细节。国外最为重要的经验总结,一是存款保险制度只是稳定银行客户的预期,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银行业面临的系统性危机,二是随着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并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对细节调整和完善。

  另一方面,还需要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例如,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与进入退出机制,是保障金融体系效率的基础。目前,我国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公司法》和《破产法》等都没有考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因此,必须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来源:新浪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杨涛)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