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跨上新台阶

2013年07月18日 07: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比华为、中兴在美国的遭遇,双汇集团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或许赶上了最好时机,因为双汇收购案已经通过了美参院的听证和“哈特-斯科特-罗迪诺(HSR)反垄断改进法案”的等待期,只等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的审查。而恰在此时,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刚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为期两天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11日在华盛顿落下帷幕。中美双方同意开展双边投资协定实质性谈判被认为是此次对话最大亮点。根据《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中美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开展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实质性谈判。

  重新启动:

  小布什时代末期

  中美双边投资谈判最早由美方于1986年提出,此后因为一些原因搁置,直到2008年6月17至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举行,中美双方通过磋商,正式宣布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

  发端于次级贷并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中美开启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的重要背景。在此次危机中,美国许多银行以及与房贷相关的金融机构或面临倒闭,或巨额亏损,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并蔓延。金融危机波及了美国经济的各个领域,造成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急需大量资金来缓解金融危机的压力。可以说,金融危机迫使美国重新看待来自中国方面的投资。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同样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危机爆发后,中国金融企业积极进军华尔街。2007年10月22日,中信证券与陷入危机的贝尔斯登公司达成协议,将互相投资10亿美元收购对方股权,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07年12月1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摩根士丹利公司达成协议,向摩根士丹利投资50亿美元。这显然仅仅是一个开始。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进入双方的视野并推动前行。

  深入阶段:

  奥巴马时代不断推进

  时间进入下一个年度,奥巴马入主白宫。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对话中,双方均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磋商的进程。中美一致认为,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是中美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中美两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美双方都提出了各自的文本,在鉴定对方的文本方面已经取得进展,但还没有结束。

  事实上,对于中美两国来说,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意味着双方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一个共赢的选择。前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我们将努力达成一个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定,这显然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而从中美间投资联系的现实来看,一组数据可以表明两国都具有缔结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现实动力。根据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的统计数据,美对华直接投资直到2007年还只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在中国承接的海外直接投资中,2008年1月至9月美资也仅占2.98%。按照美方的观点,中国的投资审核程序、潜在的投资壁垒和对美国投资者不完全的法律保护阻碍了中美投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地,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一向持有怀疑和迟疑的态度;对中国的投资审查也因考虑到国家安全因素而比较严格。试图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普遍面临重重壁垒。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华为收购3Com公司均以国家安全为由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CFIUS)否决。企业行为政治化已成为中国对美投资面临的最大障碍。

  但是,随着危机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国因素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持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中美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显然,一个对华开放的美国市场对中国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稳定的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同样符合美国经济振兴的长远利益。

  实质阶段:

  更深入的改革或刚刚起步

  当时间的指针轻轻地落在2013年7月11日,为期两天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落下帷幕,距离2008年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重启已经过去5年有余,而这一谈判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根据《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中美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开展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实质性谈判。美方承诺公平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美方承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所有的投资审查都仅限于国家安全,而不是经济政策或其他国家政策。

  历时5年经过九轮谈判取得这样的进展实属不易,被业界称为“不亚于入世”。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突破使得对于国两国之间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度要求更高了,比如:更严格的产权保护,更高的环保标准和劳工保障标准,更少的政府管制,更平等的面向国内外企业的政府采购等等。而这些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所在,同样也正是多年来社会舆论一直呼吁改革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我们自己的政策中那些不适应的环节必须改掉,除了自身推进改革以外,现在又多了一个外力因素。(证券日报 姜 楠)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