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经理三头六臂"一拖N" 公募凸现"人才荒"

2013年07月18日 06: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公募基金规模日益壮大,但行业管理人才却遭遇“短腿”。近日,民生加银基金被曝出基金经理“一拖七”的消息,更强化了投资者对公募业人才紧缺的感受。而随新基金法的实施和保险、券商和私募等资管机构进军公募基金领域,各大机构对于人才的争夺趋于白热化。本就人才紧缺的公募基金业,又遭遇大量人才流失,各基金公司也不得不想出“一拖N”的办法来保证业绩。

  基金业频现“一拖N” 民生加银女超人“一拖七”

  日前,民生加银基金经理陈薇薇成为两只债券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而她也成为女基金经理中管理产品最多的,“一拖七”堪称女超人。根据民生加银的募集公告,陈薇薇拟任岁岁增利债券、平稳添利债券的基金经理。加上民生加银基金旗下信用双利债券、平稳增利债券、现金增利货币、家盈理财7天、家盈理财月度债券5只产品,陈薇薇未来一人将管理7只固定收益产品。

  作为民生加银基金旗下管理基金数最多的基金经理,陈薇薇加盟民生加银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资料显示,陈薇薇于2012年3月加入民生加银并担任固定收益投资负责人。此前其曾在国海证券、易方达基金等机构任职。

  从执掌产品数量看,陈薇薇在女基金经理中已经是第一名。但从全行业来看,依然还有高手。汇添富基金的曾刚一人管理8只产品,成为“一拖多”的领头羊。而在金元惠理基金公司,晏斌一人管理着6只股票型基金,也成为股基领域的兼职大户。

  这些基金经理也并非胡乱兼职,大多数“一拖多”基金经理都是兼管同一类型的产品,比如“一拖八”和“一拖七”的基金经理都在固定收益领域有研究。除了固定收益领域,指数投资部门也最容易产生“一拖多”,比如说,一个基金经理管理三只ETF基金在行业内非常普遍。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基金都是被动投资,最主要的工作是保持跟踪指数的准确度,人为干预并不多,“一拖多”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才稀缺 百万元培养“合格”基金经理

  伴随新基金法的实施以及保险、券商、私募等资管机构进军公募基金领域,各大机构对于人才的争夺趋于白热化。公募基金俨然成为上述机构挖掘人才的富矿。据金证券报道,上海一家猎头公司负责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手里已接到多单业务,目标直指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及基金高管。该负责人士称,券商出手最为阔绰,只要是人才,一般都会不惜血本。

  而许多公募人士离职以后,一般都会选择加盟与基金公司运作相似度较高的券商资管,开展类私募业务。最为知名的当属南方基金明星基金经理苏彦祝2010年初离职后加盟第一创业证券资管,另外有基金经理离职后加盟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等大型券商资管部门。

  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90位离职基金经理中,投奔私募的达到69位,占比77%,其余21位基金经理投奔了券商资管。也有众多基金经理在离职后暂无公开消息。一位基金业内人士也表示,基金经理本来就是用钱堆出来的,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基金经理当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仅仅培养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至少得花费百万元。

  此外,今年以来,债市虽遭遇"监管风暴",但固定收益业务依旧为各大基金公司重点发展的领域,固定类人才依旧十分紧俏。据了解,不少公司都准备在下半年继续发行新的债券型基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查阅各家公募的招聘信息时发现,不少公司在招聘基金经理时悄然将从业经验的时间年限降至“3年以上”。而几年前“5~7年,甚至8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几乎是行规。

  南方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虽然不少公司内部都已逐步建立了人才培养机制,但面对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发行提速,这种培养机制显然未能跟上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