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首单私行家族信托落地 机构瞄准财富传承蓝海

2013年07月16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继去年平安信托成立了国内第一单家族信托以来,日前招商银行也宣布成立了国内第一单私人银行家族信托。在金融机构为超高净值客户提供的理财服务中,家族信托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并逐渐开花结果。

  家族信托,作为信托回归本源的业务之一,曾被认为是未来信托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的不明晰以及信托公司出于盈利性的考虑等问题,家族信托虽需求旺盛并已在信托业内破壳,但是发展速度并不理想。

  首单私行家族信托破壳

  近日,招商银行宣布国内首单财富传承家族信托正式签约,实现了国内私人银行家族信托第一单的突破,而去年下半年,平安信托曾推出国内首单家族信托,委托人是一位40多岁的企业家,受托的资产规模为5000万元,期限为50年。

  家族信托在国内的连续落地引起了机构对这项创新业务的遐想,招商银行联合贝恩公司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除现金储蓄、债券等传统的稳健类投资外,中国高净值人群对家族信托、跨境资产配置等财富保障和风险分散的金融安排兴趣较高。“家族信托作为对家族财富进行长期规划和风险隔离的重要金融工具,已受到较多高净值人士的关注。从产品需求角度看,家族信托位于首位,提及率接近40%。在超高净值人群中,家族信托的需求更加旺盛,提及率超过50%,并且有超过15%的受访超高净值人士已经开始尝试接触家族信托”。

  据悉,招行这一信托计划为单一定制信托,资产门槛为5000万,期限为30-50年(跨代),为不可撤销的信托,具备法律保障使其跟客户的其他资产之间建立起防火墙,招行在其中承担财务顾问与托管的角色。同时,招行表示,受托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部分股权、房地产。

  在发达国家,家族信托已经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在中国内地,现代信托业仅发展了30余年,对于绝大多数信托公司的客户来讲,国内信托业仍是一种短期的投资理财的渠道。家族信托虽然面临越来越庞大的需求,但是“土壤”尚不够完善。

  “目前,家族信托在国内开展仍面临法律、税收制度建设不明晰等问题,此外,家族信托为信托公司带来的收益可能较低,这也是国内信托业目前并没有广泛开展家族信托的原因”,有信托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是影响国内家族信托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信托法规定:“设立财产信托,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未办理信托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手续。不补办的,该信托不产生效力。”

  目前,投资者以资金的形式投资信托计划时无需办理登记,而其他类型的资产,如房产等则需要办理登记手续才能有法律效力。我国信托业由于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信托资产几乎全部以资金信托的形式存在,导致我国信托业发展严重失衡,而家族信托的委托人,其资产中往往包含大量的房产、股票等等其他资产,这在信托时存在法律认可上的问题。

  事实上,信托登记是信托业一直以来呼吁解决的问题,日前有消息指出,信托业协会近期开展《信托法》修改课题研究实地调研,并将信托登记制度定为调研的重点议题。

  此外,信托盈利性的需求也使得信托公司目前并没有广泛开展这一业务,而纯资金信托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家族信托,“财产权信托对信托公司净资本的占用不大,如果家族信托委托的全部是资金的话,那信托公司可以通过配置投资品种投资盈利,这并不是典型的家族信托”,上述人士指出。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家族信托中,信托更多的被当做一种合理节税、财富规划和传承的工具,而委托人对受托财产的营利性要求次之。但在国内,由于可信托资产的局限性,这些真正回归信托本源的业务仍难以落地生根。“国内信托业做的是投融资业务,与前者相比,盈利空间差距明显”,上述人士指出。

  不过,即便如此,信托公司对家族信托的前景仍充满兴趣,招商银行联合贝恩公司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预测,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将保持增长势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92万元亿元,同比增长14%;中国高净值人群将达到84万人左右,同比增长20%;高净值人群持有财富将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随着越来越多的“富一代”面临财富传承的选择,家族信托将为信托公司有效构建与高净值客户之间的黏性,进而为信托公司的其他产品提供服务。(证券日报 徐天晓)


(责任编辑:向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