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货币供应增速放缓 盘活存量更为紧迫

2013年07月14日 07:49   来源:经济日报   王信川

  在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的前提下,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让资金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更多地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落后产能,更多地进入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而不是房地产等泡沫经济

  央行7月1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605亿元,同比少增593亿元;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比上月末低1.8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显示出宏观政策调控的积极成效。但货币存量仍然高企,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M2同比增长15.7%,4月末M2同比增长16.1%;5月末同比增长15.8%。而到6月末,M2增速回落至14.0%,逐步向年初确定的13%的预期增长目标靠拢,体现了“稳”货币的明显成效。

  但另一方面,M2余额在3月末跨过100万亿元大关、达103.61万亿元之后,随后3个月分别为103.26万亿元、104.21万亿元、105.45万亿元,货币存量占GDP的比重已接近200%。近几年来,我国货币信贷总体呈现过快扩张的态势,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仅带来了产能过剩、地方债膨胀、金融风险集聚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

  出现这种局面,根源在于金融业高资本消耗的粗放经营模式,加上不重视流动性管理,以至于连续几年都出现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的情况。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隔夜资金利率一度超过10%,但央行对流动性调控秉承“审慎”基调,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信号,及时稳定了市场预期,7月份以来流动性逐步趋于缓和。这也表明,当前我国货币调控思路发生明显变化,摒弃了过去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调控模式。

  在当前M2余额高企的同时,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也快速增长,达到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而2012年,GDP增速在7.8%的情况下,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这表明,当前社会融资总量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求,仍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没有流入实体经济,“盘活存量”仍是货币调控的重中之重。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当前我国金融运行总体是稳健的,但资金分布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指导意见》提出“盘活存量”的十大措施,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外汇储备应用、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内容。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有明显缓解,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资源的配置仍不够市场化,金融在供给与需求间存在严重的错配关系,导致一些最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贷不到款融不到资,而一些垄断行业可支配的资金却如江水般绵绵不绝。为此,有效“盘活存量”,还需通过进一步改革,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上半年的货币信贷数据,充分印证了央行此前的表态,“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在这种金融形势下,还需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在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的前提下,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让资金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而不是虚拟经济,更多地进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不是落后产能,更多地进入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而不是房地产等泡沫经济。


(责任编辑:蒋诗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