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第三方支付队伍扩容 中小微企业将受益

2013年07月12日 11:28   来源:金融时报    肖旺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27家公司获得第六批支付牌照。此次获得牌照的企业还出现了艾登瑞德(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索迪斯万通服务有限公司等具有外资背景的公司,外资首次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队伍的扩张,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影响。

  支付市场规模剧增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进入井喷期。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支付机构从事支付业务的基本规则、申请人资质条件等进行细化,为第三方支付领域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并于2011年发放了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牌照。业内人士认为,支付牌照的发放,消除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刺激支付企业增加各种资源投入。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达到2743亿元,相比2007年的976亿元同比增长了181%;2009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0亿元;2010年达到1万亿元;2011年超过2.1万亿元,发展速度惊人。近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业务104.56亿笔,金额6.89万亿元;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1811.94亿元。而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639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增长迅速,达到470亿元。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有消息称,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创新金融服务行业将作为重点支持行业被写进央行、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预计,到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互联网支付注册账户规模达到13.78亿户,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则预测,电子支付在行业应用上的交易量在2015年将超过10万亿元。

  第三方支付影响深远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和支付企业的进入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的变革。据了解,在央行“合规一家、发放一家,合规一批、发放一批”的原则下,符合发放标准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基本都获得了牌照。目前获第三方支付牌照企业业务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以及银行卡收单三大业务类型。专家认为,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和移动金融的发展必将引起支付方式的历史性改变,银行在面对融资脱媒的同时面对支付脱媒,将倒逼银行加快转型。

  2012年,商业银行加速电子渠道建设,丰富产品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并高调挺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非传统银行业务领域,大力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初步建立了涵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家居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在内的电子渠道服务体系。银行手机用户突飞猛进,手机银行交易量同比快速增长。当年12月,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加速银行、银联、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产业等企业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的进程。而目前,商业银行普遍与移动通讯公司在多层面展开战略合作,共推手机支付产品。移动支付市场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广阔。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央行有关部门和协会正在研究允许微信开通支付功能和为其发放牌照的问题。考虑到微信庞大的用户量等因素,可以预计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中小微企业有望受益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并不完全是传统商业银行的责任。同时我们也看到,众多中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完整、没有抵押品或担保,也是无法从银行融资的因素之一。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在多年的运作中获得的大量的个人和企业用户信息资源对用户信用管理、信贷风险控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业务开发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业内专家称,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支付企业和银行是合作和补充的关系。

  目前也有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探索与银行合作方式。它们针对中小企业和银行的特点,打造为中小企业提供交易融资服务的在线融资平台。以电子商务交易过程的商品融资为切入点,实现了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网络融资。通过电子商务、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第三方支付的有机结合,将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交易方的货品情况、银行贷款管理过程等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第三方支付领域相比其他企业更有利于对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掌握,有利于消除银行的顾虑,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到一条新途径。


(责任编辑:魏京婷)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