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金利率的一路下行,“钱荒”似乎已成往事。不过,这场曾给市场带来严重考验,并引爆一系列问题的危机,仍让不少机构和投资人士反思。
宏观策略分析人士认为,“钱荒”余波未了,市场还将面对重重冲击;股票投资人士担忧,流动性收紧的趋势下,创业板、成长股的盛宴将以惨烈下跌的方式收场;货币基金经理认识到,机构客户在货币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中占比过高,对基金公司来说是把双刃剑;而对于专注债券投资的基金经理而言,债券牛市已经结束,整体性机会丧失,与流动性收紧相比,信用风险事件或将成为更大的隐忧。
货币基金:机构是把双刃剑
6月下旬,资金紧张气氛蔓延至全市场。在人心惴惴不安之时,货币基金遭遇大量赎回甚至爆仓出现负收益的消息也不断得到一些市场人士的证实。不仅如此,有消息人士透露,同样面临资金紧张困境的银行,竟然出现了以各种理由拖延清算、支付,导致客户货币基金的赎回款项不能及时到账,一怒之下对基金公司提起诉讼的情况。
“现在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了。一方面,想走的机构客户已经走了;另一方面,资金价格也下来了,钱没那么紧了。”最近几天,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销售总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了公司货币基金的申赎情况。据了解,该公司的货币基金在6月中旬时约40多亿元,但被“钱荒”风暴席卷之后,至7月初时已缩水三分之二了。
他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日子,对公司上下,尤其是固定收益部门而言,可谓 “惊魂时刻”。由于赎回凶猛,每天一上班,货币基金经理就忙着做测算和部署应对方案,惟恐出现流动性危机,而且“卖券筹钱”最担心的是资本利得损失较大,直接导致当天收益为负。
“现在资讯传播这么发达,一旦爆仓,当事的基金公司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我们是承担不起这种信誉损失风险的。所以那段时间,总经理频繁找我们固定收益部门和市场部门的领导开会,商讨对策。”这位销售总监说。
他表示,现在“钱荒”刚过,大家眼看着同业拆放利率逐渐回落,这才长吁一口气,但公司领导又开始督促大家进行总结了。
“主要是再次强调风险意识。货币基金本来就是现金管理工具,太注重收益率甚至排名,是没什么意思的。以前一些专业的评价机构也不建议货币基金排名,但最近一两年,一些公司在货币基金上冲得很厉害,手法激烈,收益率长期排名前列,一下子把业内的竞争气氛带动起来了。其实这是不够理性的。要追逐收益率就必然在一些特定品种上投资较多,那么流动性就会降低,一到关键时刻,就容易出现问题。”这位销售总监透露了公司投资部门初步的经验总结。
而另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人士也指出,机构客户在货币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中占比过高,对基金公司来说是把双刃剑。“机构客户在投资上比较专业,可投资的渠道也很多,类似于这种资金极度紧张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将货币基金赎回以后再去做回购,甚至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但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买了货币基金之后,不会整天算计着要赎回、转换,何况‘钱荒’本身离他们也比较遥远。”
“现在货币基金支付功能不断得到突破,只要能在便利性上满足客户需求,我觉得普通投资者还是乐意用货币基金替代活期存款的,而这将大大增强基金资产的稳定性。”这位市场人士表示。
不过,尽管此次“钱荒”让各家公司的货币基金颇为被动,纷纷扰扰地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有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资产配置角度而言,2013年下半年可能呈现经济复苏无力但流动性宽松不再的局面,此时,“现金为王”,最好的资产选择就是现金或类现金产品。
“其实只要没有受到大额赎回的冲击,保持运作平稳,我觉得下半年货币基金或者有封闭期的短期理财基金都是不错的投资选择。如果你留意的话,可以发现,有些短期理财基金在这段恐慌期的收益水平还高于以往。”这位总监说。
债券基金:大局观一定要好
7月初,此前一度席卷各机构的“钱荒”似乎销声匿迹,7天回购利率已连跌数日,回落到了4%以下,即使7月5日银行间市场面临例行的存款准备金补缴,资金面似乎也没有因此形成很大压力。
一位长期关注债券市场的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状况令他们有些意外,因为经历过6月下旬资金利率飙涨的局面之后,市场普遍认为,下半年资金价格中枢还是会有所提升,但眼前的现象却似乎与这种推测有些矛盾。
“我们猜测,央行的思路可能还是在控制货币总量上下工夫,但资金价格方面,却不希望看到走高,可能还是会有所压制的。”这位人士说道。
不过,从记者与一些债券型基金经理的交流来看,尽管他们也对眼前的景象有些迷惑,但总体而言,他们认为,月初这几天资金利率的回落,属于阶段性,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银行间流动性紧张虽然看似平复,但已经宣告了去年以来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
“在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除了拆借资金,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将出现价格跳水,包括债券在内。”这是一位年轻的债基经理在6月上旬接受记者采访时所作的预言。当时,他已对股、债市的资金面持谨慎态度,而近日与记者交流时,他则表示,上周公司内部会议讨论认为,尽管银行间现券收益率整体有所下行,但只存在短期的交易型机会,下半年配置上依然应以短久期为主,不可贸然拉长久期。
另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总监表示,6月下旬其实已经上演了“股债双杀”的局面,短期内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2011年,但央行随后还是向部分银行注入了流动性,而且央行关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表态,某种程度上还是缓解了市场的恐慌心理。“不过我们觉得,如果监管层下定决心要挤压掉影子银行体系内的泡沫,则央行必定不会放任流动性泛滥,下半年在某些时点上,资金紧张气氛可能还会卷土重来。”这位总监说道。
“做了这么多年的债券投资,我的心得是:大局观一定要好。债券投资必须以很好的宏观研究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作出比较理性的预判,先人一步进行投资决断。债券市场不像股市,流动性没那么好,有时等你真的想卖时,可能都无法找到交易对手或者以好的价格出手。”这是另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的感慨。
信用债市场:黑天鹅出现概率大
“其实下半年资金面倒不见得那么紧张,而信用债方面会不会有‘黑天鹅’事件爆发,才是我们最需要防范的。”一位债基经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样说道。
他表示,此前,他和其他同行都屡次发表过文章谈到信用债市场潜伏的信用违约风险,但山东海龙、江西赛维乃至超日太阳能事件,都推迟了真正违约事件发生的进程。
“这几年债市虽大规模扩容,但至今还没看到有真正的债券违约事件发生,这不是一个市场正常的状态。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对债券违约最后都有政府兜底、最终风险都能化解的无限信任,配合着流动性宽松的局面,酿就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又一轮债券牛市。但这种情况可能真的要发生改变了。”这位债券基金经理说。
他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不以GDP论英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激活存量”等表态,都显示出新一届政府对于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在提高,不再倾向再次实施宽松的刺激政策。而经济下行必然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产生较大冲击,这种风险最终会传导至债券市场。
“未来在银行降杠杆、解决期限错配的过程中,流动性的紧张对于后续融资平台的资金供给也会产生一些压力,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种大环境下,‘黑天鹅’事件产生的概率较大。”另一位债市观察人士则这样说道。
而记者也注意到,近期一些信用债的债项评级频遭下调。据相关统计,在刚刚过去的6月,剔除同一主体发行的多个债券,共有38家发行人的主体评级被下调,26家发行人的债项评级遭遇下调。这种情况以往并不多见。
基金业内人士表示,遭遇债项评级下调的主要为企业债和公司债,一些城投债的评级也由AAA下调到AA+,或由AA+下调至AA。评级机构少有的密集下调评级,或是也在传达监管层的某些意向。
一位债基经理谈起上述事项时表示,从目前的一些政策取向来看,新一届政府比较倾向于防控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内潜在的风险,实际上这也是许多投资人士所支持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在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如果还继续进行宽松刺激,就有经济失速的风险。
“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关系比较密切,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对风险进行良好疏导与控制,那么地方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显然存在,而这会对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冲击。”一位曾在保险公司担任投资经理的人士如是说。
“我们现在对部分城投债和企业债较为谨慎。‘钱荒’以后,趁着这一段时间债市企稳,要赶紧脱手。”一位债基经理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