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6月高收益理财产品遍地开花 上市公司抢购

2013年07月06日 06: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6月中下旬以来,资金极度紧张的各大银行纷纷四处筹措资金以渡难关。然而,银行的窘境却成了上市公司的一场“财富盛宴”。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仅上月披露的涉及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就达209条,其中,12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了买入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

  “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提高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无可厚非,但如此蜂拥而上热衷理财,重视短期利益从而忽视自身主业的发展,这点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

  上市公司抢购理财产品

  6月以来,市场资金一度非常紧张,临近月末、季末这一时点,又让各银行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而一直被喻为银行“揽钱”法宝的银行理财产品,此时更成为了各家银行的一大利器。一时间,理财产品数量激增,高收益率产品更大是行其道。

  特别是进入6月下旬,5%以上年化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遍地开花”。如工行、建行、中行等大型国有银行,1个月期限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已上浮至5%以上。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给出的收益率更为诱人,甚至高达6%—7%。

  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在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眼中,无疑成就了一场财富盛宴,一时间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在6月份的一个月之内,上市公司披露的涉及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就达209条,其中,12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具体情况。而上市公司大量购买理财产品的高峰期,正是发生在银行最缺钱的6月下旬。仅6月29日一天,就有包括明星电缆在内的20家上市公司发布董事会授权或实施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

  大手笔理财频现

  受理财产品收益率走高的刺激,上市公司不但热情高涨,而且出手也愈发“大方”,董事会授权数亿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频频出现。

  怡亚通表示,董事会已同意全资子公司上海怡亚通购买低风险型银行理财产品,2013年年度内累计总量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对于一年之内使用如此高的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怡亚通称,随着子公司上海怡亚通日常经营收付的资金量增加,拟利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频繁向境内外客户支付货款的贸易特点,结合购买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从而达到既达成日常正常贸易结算,同时又降低公司财务综合成本的目的。

  天奇股份公告称,合计使用不超过人民币4.7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短期(不超过一年)低风险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富安娜也表示,将自有闲置资金投资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额度增加至3.1亿元。

  偏爱保本保收益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高收益率刺激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但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安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首选。

  众生药业在披露的两笔合计6.4亿元的理财产品购买计划中,就表示均将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广联达投入7000万元在北京银行购买的“稳健系列人民币30天期限银行间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就属于保本保证收益型。长高集团也发布公告称,同意公司使用超募资金不超过1.7亿元、自有资金不超过5000万元,共计2.2亿元择机购买短期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

  此外,在金螳螂董事会批准的3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议案中,指定所购买的也是短期(投资期限不超过一年)低风险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

  既使是没有购买保本型产品,一些上市公司依然选择的是低风险产品。如英飞拓于6月24日运用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了兴业银行深圳分行金雪球人民币常规机构理财产品。据悉,英飞拓所购买的该成品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属于基本无风险级别。英飞拓预计,上述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能到达到7%左右。

  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以及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且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为低风险产品,但上市公司狂买理财产品的背后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企业经营不佳,转而靠理财产品赚取“外快”,上市公司宝贵的闲置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也无法提振公司的主业,这对于上市公司及金融资源来说都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无法靠主业推动业绩的增长,指望靠理财副业赚钱,也不应该成为上市公司盈利的长久之计。(证券日报 吕 东)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