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消费金融 成长路上烦恼多

2013年07月04日 09:22   来源:西安晚报   

  通过几千元消费贷款购买一部手机、电动车来提高生活质量的中低收入人群正越来越多,而这种新兴的消费金融也填补了传统银行业务的服务空白。中国银监会非银监管部主任李建华日前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透露:“国内试点的4家消费金融公司截至目前合计发放约39万笔、88亿元贷款。”

  尽管消费金融已经驶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作为金融业的“新生儿”,消费金融公司在成长路上还面临着不少烦恼。

  千元贷款深受“草根”喜爱

  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作为创新性的消费金融公司,以小额、分散的特点,在提高广大基层消费人群购买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先生在一家电子厂做生产工人,月薪仅2000元。最近,他通过消费金融公司分期付款买了一台3000多元的小电动车来接送妻子上下班,周末他还用电动车为当地一家大型演出票务公司兼职当送票员,每月增收近千元,不到半年就付清了贷款余额。

  像许先生一样,国内还有大量的草根消费者,例如学生、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由于未被银行业务覆盖或者收入较低,而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和申请信用卡,但是,他们却有着很强的消费意愿。

  另外,相比银行繁琐和缓慢的贷款手续,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服务更快、更便捷。一些消费者告诉记者,在类似苏宁等零售网点选中商品后,通过现场申请、现场办理,最快不到20分钟即可完成。

  “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市场很庞大,尽管有些消费会让都市人难以理解,例如前几年功能手机猜题抽奖比较流行,一些农民工每个月会花上几百元来打发无聊的下班时间。”弗雷斯特市场咨询公司副总裁王平说,但是这对于商家而言是个好机会,也时刻提醒他们,千万不能用惯性思维来判断甚至忽略这个市场。

  消费金融迈入发展“黄金期”

  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进入了一个中等收入的水平,给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出境旅游人次达到8000万,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市场预计今年达到1亿人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393亿元,同比增长14.1%,相较城镇同比增长12.3%,高出了1.8个百分点。

  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永进表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仅占贷款总量10%左右,扣除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仅占贷款总量1%~2%,而美国扣除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占25%左右,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表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消费金融对促进经济转型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够刺激消费需求,还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作为在中国唯一一家全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迈克尔·史国奇称,未来一旦允许消费金融试点项目扩大,将通过自身规范运营与创新型产品为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更多消费者带来服务。

  解除烦恼还需更多扶持

  尽管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极具潜力,但是记者采访发现,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一个“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还有不少烦恼待解决。

  一是市场认知度。相比银行信用卡消费的普及度,消费金融公司自2010年开始试点,产品开发不够丰富,很多业务仍在探索,过于年轻很难在消费者心中落地生根。

  二是市场规模。国内目前已有17个汽车金融公司,贷款达到1295亿元,占据消费金融“半壁江山”,国外很多行业或是企业也都有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相比之下,国内的消费金融公司至今只有4家,合计贷款39万笔、88亿元。

  三是市场培育。基于中国老百姓较强的储蓄倾向和较弱的借款倾向,以及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才能让他们愿意并放心地今天花明天的钱。

  李建华坦言,消费金融公司在国内是一个新兴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政策上还需要下一些工夫,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健康发展。但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消费者的个人信誉还是非常好的。下一步将根据国务院要求修订《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主体。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提出,希望通过把市场进一步放开,让消费金融公司的规模优势显现出来。同时,希望一些管理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分享更多经验,把消费金融的“蛋糕”做大。据新华社

  中国银监会2009年8月1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即日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试点设立专业消费金融公司,向公众提供消费贷款,以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试点公司业务范围仅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2010年,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地通过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

  据《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