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资行取得基金销售牌照 代销产品上线在即

2013年07月03日 08:28   来源:金融投资报   

  多年前就已垂涎基金销售业务的外资行,终于夙愿得偿。

  包括渣打、大华、花旗、东亚、恒生、星展、汇丰、南洋在内的8家外资银行获证监会批准在华开展基金销售业务,成为首批获得基金代销资格的外资银行。外资行的加入,将让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基金销售市场愈发硝烟四起。

  8家外资行获基金销售牌照

  “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也相信基金公司的专业理财能力,东亚中国期待和国内投资者、国内基金公司一起,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东亚中国执行董事兼行长关达昌先生表示。

  获得基金销售牌照后,外资行代销产品何时上线也备受关注。7月1日,东亚中国基金代销业务正式启动,首批已确认合作的华安基金、国投瑞银基金、汇添富基金、海富通基金、长盛基金、信诚基金与东亚中国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基金市场规模也愈发壮大,急于拓展业务范围的外资行,早已瞄准了基金代销这一领域。据了解,早在2007年,东亚中国就开始研究基金销售业务的可行性。并于2008年开始正式筹备基金销售业务。关达昌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已经具备了基金销售业务的相关条件。“作为外资银行,未来参与到国内基金销售市场后,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的优质客户,以及全新的客户开发和运作理念”,关达昌表示。

  早在2011年10月1日,证监会即实施《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修订版》,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在华外资法人银行与国内银行在基金分销上享受同等权利。不过,虽然外资银行对代销国内基金呼声高涨,但一直未有外资银行正式获批的消息,外资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仍然主要集中于理财和个人存贷业务。如东亚银行目前理财产品主要分为3大类,包括结构性产品、信托类产品及代客境外理财基金产品。

  将减轻基金销售渠道压力

  外资行代销基金事宜终于修成正果。业内人士表示,外资行加入基金销售队伍,不但对于外资行业务的拓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将减轻基金销售渠道的压力。

  东亚中国方面也表示,基金代销业务的开展将丰富该行的产品线,向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资产配置方案,并有效增加东亚中国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基金销售业务获批后,外资行快马加鞭的推动代销产品的上线工作。渣打中国对外表示,作为第一批提交申请国内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外资银行,渣打各方面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尽快推出首批本地基金产品。同时,经过严格地挑选,渣打已广泛地与包括前十大基金公司中的部分公司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并正在就相关细节进行最后商定。

  7月 1日,景顺长城、泰达宏利两家基金公司就同时宣布,将新增花旗银行为基金代销机构。景顺长城公告称,公司已与花旗银行 (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了旗下部分基金的销售代理协议,花旗银行将于近期开始代理销售,投资人可通过花旗银行办理开户、申购、赎回、基金转换等业务。而泰达宏利也已与花旗银行签订了基金销售代理协议,花旗银行将于近期开始代理销售“泰达宏利价值优化型稳定类行业证券投资基金”和“泰达宏利行业精选证券投资基金”。

  与此同时,东亚中国将会选择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及品牌的基金公司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业务将涵盖公募基金及基金专户、并结合香港母行优势,通过QDII基金专户力求创新。


(责任编辑:马欣)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