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薪酬门:上书质疑平安高薪 部分车主竟不知情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平安薪酬门:上书质疑平安高薪 部分车主竟不知情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07日 11:20
    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或许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年薪增长竟然与交强险扯到了一起!

    3月27日,去年曾质疑交强险的北京律师刘家辉联名全国1055位车主,其中包括成都37位车主,向保监会上书,请求严查中国平安高管千万年薪的依据。但有名列其中的成都车主却称,事先对此并不知情。

    一年之内8次上书保监会,是维权?是炒作?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律师上书

    质疑马明哲高薪要求保监会调查

    提起口水战不停的交强险,北京女律师刘家辉显然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人物。她在2007年联合腾讯网开展征集车主授权的活动(本报曾作报道),至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全国1055位车主的授权(包括成都的37名车主),就交强险费率、保险责任等相关问题,作为车主的代理人进行维权。

    从那以后,她的每一次与交强险有关的动作几乎都是以1055名车主的名义进行,这次质疑平安高管高薪,也不例外。

    在刘家辉律师的博客里,记者见到了《关于对中国平安高管千万薪酬进行调查的请求》的全文。其中提到,“2006年,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即以年薪1338万元高居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之榜首,在交强险听证会上,有两位听证代表提及此事,对交强险分摊的人力成本数据进行质疑。然而,2007年马明哲竟然获得6600余万元的薪酬,中国平安还有7位高管年薪超过千万,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平安高管年薪如此之高,在交强险中分摊了多少?分摊得是否合理?”

    刘家辉认为,交强险是为了使交通事故受害人得到及时救助而设立的公益性、强制性保险,然而,去年的交强险年度经营报告显示,实际赔款为44亿元,然而,经营成本高达141亿元,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用29亿元。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交强险过多分摊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而非用于对受害人的赔偿,甚至“沦为保险公司高管发放高薪、分摊不合理成本的工具”。她向中国保监会提出请求:“对中国平安高管过高年薪进行调查,向投保人澄清中国平安高管薪酬从交强险中分摊的数据,去掉不合理分摊的费用。”

    据介绍,3月27日下午,刘家辉把信通过EMS寄送给了中国保监会,同时她还把信发给了曾经因交强险之事采访过她的媒体记者,于是“千余司机上书保监会质疑平安老总年薪”的消息不胫而走,并成为各大网络争相转载的热点话题。

    车主惊诧

    上书保监会我事先竟不知情

    事实上,刘家辉律师的这次行动不仅使她本人遭遇质疑,也让个别曾支持他的一些车主也感到一头雾水,近日,就有当事车主向本报报料称,他事先对上书一事毫不知情。记者获悉,在与保监会的多次交锋中,刘家辉都以1055位授权车主的名义进行,但如果相关车主事前对上书的内容都毫不知情,这难免惹人怀疑:刘家辉是否真能代表全国的1055个车主?

    “我也是看报后才知道的!”成都的POLO车主许先生是刘家辉在上书保监会的信中提到的1055个车主之一,但他却在电话中明确地告诉记者:“事先对此次上书的内容毫不知情!”

    许先生回忆说,去年5月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浏览网页时,发现腾讯网开了个交强险专题。在这个专题上他看到一个叫做刘家辉的北京律师发了一份《交强险听证、诉讼支持者大征集》,对交强险正是满腹疑团的他当即下载了授权书,成为了“交强险车主权益联盟”中的一员,迄今为止,这个联盟已经有10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车主。据许先生介绍,当时之所以委托刘律师对交强险进行听证,主要是觉得交强险在实施中的确存在诸如无责财产赔付等问题,看到有律师在征集,出于支持的目的,于是就委托了。据悉,作为1055位车主之一,许先生并没有见过刘家辉本人,加入该联盟后,双方主要通过邮件联系,“听说联盟还有个QQ群,但由于工作忙,我没有加入!”许先生表示,“这次上书事先没有任何邮件提示,他感到很意外。”

    “你对这次上书怎么看?”记者问。

    “我觉得这个事情有些过了”,许先生向记者表示,“平安高管年薪的事情,之前报得很多了,主要是因为期权的问题,把它硬和交强险联系起来,有点勉强。”

    许先生表示,虽然这次的事情让他小有不快,但他仍十分相信刘律师,只是希望双方今后多沟通。

    遭遇冷眼    

    疑为炒作当地媒体集体沉默

    刘家辉又一次出名了,不过,针对其“发难”平安高管动机的质疑也随之而来!虽然不少人认为刘律师是在为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努力,可也不乏人认为她是在自我炒作。

    而抛开网络的关注外,值得留意的还有当地媒体对这则报道的态度,据说当天,北京仅有一家报纸以消息的形式对该新闻予以了刊登,而即使在后期的报道上,也是外地的媒体热,北京的媒体冷。在这件事情上,北京的媒体一开始为何集体选择沉默?据悉,炒作的质疑还是主要原因。

    “炒作,绝对是律师在炒作!你看外界对平安高管年薪的讨论有多火,就知道他们为何咬住平安不放!”近日,某北京媒体同行与记者聊起这次律师上书保监会事件,脱口而出就是这么一句。说起为何不报该新闻,该记者显得理直气壮:这就是律师的炒作,想据此出名,我就是不让她达到目的。而这一观点,显然也代表了不少同业的意见。

    4月2日,香港某报在报道该新闻时,用了一个颇带感情色彩的标题:《眼红高管千万年薪车主促保监查平保》。而“眼红”一说,显然深深刺痛了刘家辉。

    4月3日,她在博客上发文回应称:“如果不是交强险,我们再眼红,也没有理由请求保监会调查处理平安天价年薪,最多可以说几句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罢了。交强险却让我们有理由‘眼红’:因为交强险保费,不是保险公司的财产,而是所有投保人的共同财产。作为投保人中的每一分子,我们每一位车主都有权利‘眼红’!”

    平安回应   

    高管收入与交强险是两个概念    

    “交强险为平安高管千万年薪作了多少贡献?对北京律师上书保监会一事怎么看?”最近几天,身为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的盛瑞生想来没少回答这样的问题。

    针对车主们的质疑,盛瑞生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刘家辉律师和1055名车主把平安高管收入与交强险联系起来,是一种误解。据介绍,去年,国内保险业的交强险运营平均成本占交强险保费收入的27.74%,而平安的这个比例为26.18%,低于行业平均数据。而众所周知的是,2007年管理层薪酬的增加主要是来源于4年前设置的虚拟期权的兑现。

    盛瑞生表示,平安高管收入与交强险是两个概念,将它们联系起来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不严谨的。

    对话刘家辉    

   “我不会滥用车主给的权力”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车主的询问,刘家辉将如何作答?4月2日和3日,记者两次电话采访了刘家辉。

    我不针对平安

    记者:这次怎么会想到,向保监会上书要求调查平安高管年薪的?

    刘家辉(以下简称刘):其实在去年的交强险听证会上,就有两位听证代表针对一些保险公司老总高达千万的年薪,对交强险分摊的人力成本数据提出质疑。然而,2007年马明哲竟然获得6600余万元的薪酬,中国平安还有7位高管年薪超过千万,这个数据令人震惊。平安高管年薪如此之高,在交强险中分摊了多少?分摊得是否合理?我们就想知道这个事情。

    记者:针对你的问题,平安方面给出了回复,你怎么看?

    刘:其实我们一直没有针对某个保险公司来发问,包括这次,我们针对的是保监会,因为保险公司是代办交强险,我们不会直接质疑他们。我们只是想知道,保监会公布的那份汇总报告究竟是按照什么标准分摊的,既然都说是合理的,为什么不能公开给广大车主们知道?

    可能有部分车主不知情

    记者:有人说这次你是借平安这个事情炒作自己,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别人对我如何评价,我并不在意。我只朝着我的目的前进。这次事件我接受了这么多人的委托,我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就是我惟一的目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几次上书你都是以1055位车主的名义进行的,我想问一下,每一次上书,你都需要征得每一位车主的同意么?最近听个别车主反映,这次上书他们事先并不知情,这是怎么回事?

    刘:这1055个车主,都是去年给我发了授权申请的,他们授权我“就交强险费率、保险责任等相关问题,代为向有关机构申诉、反映”,因此就交强险的问题,我都可以作为他们的代理人向相关机构反映,并不需要每次都征求他们的意见。不过,对于每一次行动,我都会尽量通知大家,主要渠道通过QQ、邮件、博客等,这些都是公开的。

    还有两个目标没实现    

    记者: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是否只要是你认为与交强险有关的事情,就可以车主的名义提起上书,而不需要事先告知他们?

    刘:可以这么说,不过,请相信,我不会滥用车主给的权力。

    记者:我想问一下,这个授权是有期限的么?

    刘:没有期限。

    记者:那是不是说,如果你认为有需要,而车主又一直没有取消授权,这个维权就会一直进行下去?你估计这个维权还要进行多久?

    刘:可能哪天大多数车主觉得我们已经达到目标了,这个维权就结束了。

    记者:最后问一句,你们的目标是什么?

    刘:去年我们有三大目标,一是要求召开交强险费率听证会,二是费率透明,三是取消交强险的无责赔付。去年一年,前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了,现在我们就是要求费率透明及取消无责赔付,这次上书也是遵循这个路子。

    采访后记    

    我们有什么理由害怕律师“炒作”

    知道记者正在做这样的一篇采访,一位上海的媒体朋友通过MSN发来了她对此事件的看法,题目就叫《我们有什么理由害怕律师“炒作”》。

    一次,和一个报社的同行聊起刘家辉上书事件时,这位朋友很是不屑地说:这还不是那些小律师的炒作伎俩。迷惑之余,我不禁就有了一些思考和疑问:难道我们还害怕律师炒作吗?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新闻人、律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多的只是一个身份符号。在职业符号之外,更应当注重的是他们首先是一个公民。律师参与案件,目的是炒作也好,维权也罢,如果其行为本身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法制社会进程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带动了消费者法律意识的增强,这样的事情,为何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呢?

    当今社会,一些律师的维权诉讼不少是以公益诉讼的形式出现。比如2001年4月,律师乔占祥将铁道部告上法庭的“春运涨价案”,陶鑫良和斯伟江两位律师的“高架路不合理收费案”。这些案件在当时也被一些媒体斥为“炒作”。但是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他们的诉讼,才使得那些高架路、高速路收费者不再盛气凌人,才使得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兄弟能够不再担心高涨的票价。

    所以,我要说,在法制社会的建设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声音,不管这种声音是高亢、嘶哑,还是婉约。

    背景链接

    刘家辉的上书历程    

    ◆2007年3月20日,北京律师刘家辉在网上征求车主意见,希望在得到车主授权后向保监会提出“交强险保费听证申请”。

    ◆2007年4月27日,刘家辉律师得到156名车主的委托,向保监会递交了交强险听证申请书。

    ◆2007年5月17日,保监会回函:审批费率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各方的意见,现阶段不需要就交强险行政许可举行听证。

    ◆2007年7月10日,900名车主委托刘家辉律师起诉中国保监会,要求保监会对“交强险”进行听证。

    ◆2007年7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驳回刘家辉提出对“交强险进行听证”的诉讼请求。

    ◆2007年7月20日,保监会法规处表示,保监会对车主提出的交强险行政复议申请已被受理。6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2007年8月23日,946位车主委托律师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状,法院立案。

    ◆2007年9月7日,刘家辉收到了保监会的决定上写到:“将来如果调整保险费率幅度较大,保监会将依法举行听证。”也就是说保监会此前作出的对听证申请的答复予以维持。

    ◆2007年9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家辉8月23日递交的对保监会起诉做出的裁定为“不予受理”。

    ◆2007年12月,在交强险年度报告公布会,刘家辉递交请求,要求国家审计署在对报告进行审计。

    ◆2007年12月14日,交强险费率听证会在北京举行,刘家辉作为1055位车主代表出席听证会,

    ◆3月27日,刘家辉以1055位车主名义上书保监会,要求对平安高管千万年薪进行调查。    
来源: 成都商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