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友邦难舍独资身份 中国保监会拒批分改子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美国友邦难舍独资身份 中国保监会拒批分改子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12月11日 08:54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友邦”)整合在华分支机构的申请,首次接到监管部门的明确回复。

    12月10日,中国保监会公开的批复称,根据友邦的整合申请,其拟将友邦上海分公司改建为一家子公司,实质是申请在华设立一家独资寿险公司。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境外寿险公司在华设立营业机构必须采取合资形式,外方股比不超过50%。鉴此,保监会认为友邦的整合申请存在法律障碍,对此申请不予批准。落款时间为12月3日。

    而同一天,另两家外资寿险公司中意人寿和信诚人寿,则分别获批开设辽宁和深圳分公司。

    “Different animal”

    这是一个历史特殊问题。

    1992年,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友邦在上海独资经营,这也是至今为止仅有的一张独资寿险牌照,友邦因此在中国市场抢尽先机。

    对于友邦为何能获得特殊待遇,市场有多种说法。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认为,中国在保险市场还未形成的情况下就对友邦开放有特殊原因,当时对稳定外资在华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也是为何在入世的前一个月,保监会还批复了友邦四个分公司牌照,“这是对友邦这个老朋友的特殊关照。”郝演苏表示。不过他认为,当时中国方面应该已经告知,未来友邦如果要新设机构,必须按照WTO规定的原则来办。

    这个原则即是前述在华设立营业机构的寿险公司,外方股东50%的持股上限。

    此后,友邦就成为中国外资寿险公司中的“Different animal”(异族),中国内地外资寿险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而友邦在中国内地有8家独立运作的分支机构——上海、广州、北京、深圳、苏州5个分公司及佛山、东莞、江门3个支公司——但并无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总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友邦每申请开设一家新的分公司都类似于申请一张独资牌照。中国入世至今,友邦未能获批一张新“牌照”。

    尽管2004年至今,友邦的保费收入从48亿升至今年10月的近70亿人民币,除了2005年中英人寿因为获得中方股东200亿大单而成为当年保费收入第一之外,友邦一直保持外资寿险公司年保费收入第一的地位。

    但长远而言,如果市场仅局限于此,在合资寿险百舸争流之际,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以时间换空间?

    美国国际集团资深副董事长谢仕荣曾多次对外表示,条件成熟时,希望将8家分公司合并成立友邦中国公司。

    友邦内部亦开始整合动作,此前分支公司有较强的自主性,而现在则提出了“ONE AIA IN CHINA”的口号。友邦在2003年开始设立“友邦中国区”(CHO)这一架构,此前,友邦中国区总裁始终不是一个走向前台的角色,现任中国区总裁的华毅安(Ian Watt)上任后屡屡高调亮相,被认为是友邦中国区架构得到加强的结果。

    在资金集中运作上,友邦亦获得突破。目前,保监会共批准了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中国人保(2328.HK)、平安保险(601318.SH,2318.HK)、太平洋保险等九家中资保险公司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友邦并非法人机构,因此,特批友邦保险成立一个“资产管理中心”,这就是业界俗称的“9+1”模式,但友邦也是唯一一家获批的外资寿险公司。

    独资经营和本土身份显然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以同门兄弟美亚财险为例,作为产险公司的美亚并无政策障碍,今年下半年已经将分公司改为子公司,而友邦则不同,如果绕开合资的监管要求就分改子,“这不符合WTO原则,对其他外资来说,也不太公平。”郝演苏说。

    “从我来看,友邦不可能放弃独资的经营模式。”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友邦在中国市场抢占了先机,市场规模和品牌在外资中都保持领先,所以很难会放弃独资,并且合资亦不符合友邦的经营风格,“多等上几年,把中国市场做透做好,可以以时间换空间”。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友邦的正面确认。

    扩张受限,也使得友邦不得不调整战术。目前友邦在中国是精耕策略,其设立分公司的广州、江苏等城市,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亦属于人均保费收入局全国前列的城市。

    “今年以来我们新开超过40个营销服务部,都兼具营销和银保功能,团险业务也会迎头赶上。我们要加快在中国其他省份的布点,会继续扩大版图,尤其是在江苏省内我们还没有进入的城市,我们也会在上海浦东、广东以及北京、深圳等地方新设营销服务部,包括银保、个人营销和团险功能。”华毅安表示。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