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财产性收入和人均GDP:保险必须应对的新命题</b>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财产性收入和人均GDP:保险必须应对的新命题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10月18日 07:43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简称报告)中,就“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旨在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一,首次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越来越多的人群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全新概念。

    “这意味着党中央肯定了近年来我国资产价值重估的作用和意义。”金融行业分析师肖雄文指出,这一提法意义深远,表明国家会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和培育市场,以便让有产者,包括农村农民、城市居民、中产阶层等群体从房屋、股票、动产、不动产的价格上涨和价值重估中获得收入和资本利得。

    “这和报告首次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相辅相成。”来自金融系统的党的十七大基层代表、拥有24年从事农村保险工作生涯的中国人寿广西恭城支公司经理沈潜对记者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逐年增长,保险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升温,对保险产品的消费能力在逐步增强,其中兼具保障、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甚至会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理财计划中的重要一员。

    “城乡地区现实存在着大量低保费、高保障要求的消费需求,但随着务工人群增多、务工收入增加和务工收入回流农村力度的加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用有限的可支配资金购买既满足基本保障需求又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险产品,一举多得。”沈潜称。

    显然,随着国家“创造条件”让更多人群拥有“财产性收入”,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会成为一种趋势,除正常的工资收入等劳动报酬以外,基金、股票、保险等有价证券会逐步成为居民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目的的重要类别,随之中等收入人群会逐步兴起。

    “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扩充寿险有效需求的客户基础。”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华民在其报告中指出,收入增长速度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长速度也越快,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人均GDP不断上升,带来了对金融服务需求乃至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诸多业内人士预测,基于对“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和国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两大目标的预期,满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业保险需求,会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温,且相当数量的居民会变目前的被动消费为将来的主动消费。

    据国家统计局年鉴显示,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214.6亿元人民币(修正后),人均GDP为7858元人民币。如报告所述,自十六大以来,“GDP以年均增长10%以上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取得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据市场预测,如未来GDP能够保证年均7.2%的增长速度,只需再过10年经济总量就可提前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加之普遍预期的人口数量增速放缓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达到31432元人民币、“较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并不难实现。

    在人均GDP稳步增长的预期下,另有一点不容忽视。“近年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同时出现了家庭小型化趋势,即家庭户均人口数下降,这对中国家庭传统养老方式——代际养老提出挑战,取而代之的将是个人自我养老为主,即通过劳动者本人在具有劳动能力的阶段积累财富以应付退休后个人消费。”黄华民认为,寿险(养老金)产品的作用即是“削峰填谷”,使投保人获得平滑的消费现金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早在2005年,居民储蓄存款14.7万亿元的规模占金融业资产总量的39.3%。“从2005年有关部门对国内居民储蓄动机调查来看,以养老、教育、防病等为目的的储蓄比例超过40%,且这一比例还有逐步上升的趋势。”黄华民指出,发达国家上述预防性储蓄资金通常用来购买保险和养老基金,根据这一比例推算,5.88万亿元居民储蓄与保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替代性。

    可以预见,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和拥有“财产性收入”群体的增多,居民对于保险的消费能力在日益增强。“这显然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瑾称,这同时意味着保险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尤为关键,因此,保险业保障功能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会在短期内对寿险业务产生一定的分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分流会带来居民股票、基金这一类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最终会提升其内在的保险保障需求,反之,则更能凸显保险业独有的保险保障功能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和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重点提升保险业务的技术含量,即重在强化保障功能、扩大承保范围,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企业乃至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称,报告提出要“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在目前中资保险企业仍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情形下,和其他行业相比,不论是人身险还是财产险,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仍然有待于提高,比如依赖于高科技含量的责任险需要进一步扩大承保范围,高保障程度、能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人身保险,仍需要给予大力研发和推广,以其人性化、灵活高效的保障功能和服务手段扩大保险覆盖面。

    
来源: 金融时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