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先知先觉"
受制于业绩排名等压力而一路杀跌的基金并未导致内资机构的"全军覆没"。事实上,可查资料显示,保险资金在入市时机选择上可能并不亚于QFII。
早在汇丰银行预测"政府将于奥运前救市"之际,中国平安(601318)已开始悄然大手笔入场。早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证实,中国平安于4月2日向多家基金公司下单,每单金额约数亿元。
粗略计算,中国平安4月2日基金净买入量至少10亿元。这一天,上证指数最低3283点,最高3464点,收于3347.88点。按照基金公司的收购价以当日收盘时的净值计算,中国平安的入场"价"是沪指3347.88点。
"平安的入市时机通常都比较准。"某基金公司人士称,其观察到的情况是,中国平安一般卖出比较快,买入时机比较准,"中国人寿(爱股,行情,资讯)(601628)好像更准"。
不久,早报记者从数家基金公司获悉,中国人寿于4月8日赎回了数亿元基金。当天,上证指数报收3612点,为本月迄今为止的最高收盘点位。不过,上周,中国人寿又将上述赎回的基金份额悉数买回。
除此之外,50ETF的交易额的大幅放大也被分析人士理解为保险资金入场的信号。自3月18日上证指数重挫3.96%当天,50ETF交易额大幅增加93%,达10.76亿元。到目前为止,上述情况有增无减。证监会出台救市政策的次日(21日),该产品的交易额更是高达2.17亿元,创下了有史以来的第三大日交易额。
"一定是机构所为。"对此,万国测评研究部主管周戎态度肯定地表示,50ETF的总份额能够满足机构买入的"胃口",数十亿元的交易额也不是中小投资者力所能及。并且,50ETF历来是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的对冲工具。这些前期大幅减仓的资金重新建仓上证50ETF,相当于重新关注指数。
不容忽视的是,花旗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薛澜曾指出,一旦政府介入救市,"短期的反弹只会让之前限售的股东抛售股票",上证指数最高可能上涨至4000点。
◇记者观察
不必讳言QFII抄底
早报记者孙晓旭
政府终于出手救市了,方式是限制"大小非"减持捆绑下调印花税,时间比汇丰银行预测的"奥运前夕"稍稍早了一点。
至此,救市论战终于可以暂告段落,跌跌不休的中国股市可能也将迎来难得的喘息机会。不过,比市场止跌更加弥足珍贵的是,实践检验出一个道理:某些时候,标榜价值投资的"市场主体"———基金公司并不那么可靠。
由于5000点处唱多、3000点处杀跌,去年以来监管部门一路扶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A股市场助涨杀跌的原动力。也因此,价值投资开始在A股市场遭遇严重危机,其推广者———基金公司的市场话语权也沦丧殆尽。
基金公司一定是有苦衷的,否则不能解释接受良好教育的基金经理某些时候竟比高龄股民更加恐慌。
答案并不复杂。对于一个推出产品也要靠天吃饭的机构而言,业绩排名和窗口指导中的任何一个,其实都可能成为压垮管理者神经的稻草。于是,面对股指的上蹿下跳,几万亿资金的东家———基金公司对市场的贡献却微乎其微。其中,比盲目杀跌更加可怕的是,基金公司的言论也毫无方向,最终淹没在股民的叫骂声中。
与此同时,面对大胆唱多的QFI鄄I,市场联想万千。因为,外管局关于将放宽对QFII资金限制的表态让QFII的身份显得不简单。更何况,与基金相比,QFII的规模实在微不足道。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无论是基于价值判断给出的市场底部,还是对政策的把握,QFII的判断都不差毫厘。而作为一个投资者,QFII抄底不仅无可厚非,相反还为市场提供了更多参考的依据。如果QFII规模抵得上基金的一半,中国股市博弈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现在,对于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股市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完善市场参与者结构,改变基金一家独大的局面。让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各类机构参与市场博弈,尽情抄底。
现在也许该感谢股指大跌,否则市场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发现基金的"脆弱",届时中国股市付出的代价可能不只是3000点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