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债建仓蕴含商业先机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债券 > 债券滚动报道 > 正文
 
公司债建仓蕴含商业先机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2月20日 07:17
欧阳晓红 胡蓉萍
    2008年将是投资者战略性建仓公司债的大好时机!尤其是下半年,无论市场,还是机制抑或创新品种,包括投资主体等诸多方面都将酝酿推出重大改革措施,而改革的背后蕴含着商业先机。

    “提高公司债券审核效率,逐步丰富债券品种,加强债权人保护,促进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统一互联。”这是在刚闭幕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监管层就2008年公司债券市场的基本定调。而自2007年8月公司债启航至2007年底,监管部门共核准10余家公司发债事项,核准发行规模超过100亿元。

    在这场已然进行的公司债券市场变革中,“变革-扩容-建仓”也许是投资者2008年进军公司债的“三步曲”。

    监管层力推公司债

    既有监管层力推公司债的政策意向,又有去年的变革创新之奠基,无疑,2008年将成为公司债跨越式发展年,“紧随其后的便是扩容。”分析人士指出。

    就资本市场结构而言,近年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公司债、企业债等发展相对股票市场滞后,分析人士认为,2007年其仅为股票融资额的22%——这也正是监管层将发展公司债作为2008年重点工作安排之一的动因所在。

    其实,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非常重要的就是发展公司债,目前,从监管层到市场人士均达成大力发展公司债的共识。专家甚至预言,今后公司债的规模可能超过股票市场的规模。

    事实上,尽管去年监管层核准10余家公司发债事项,但仅有3只公司债发行上市,即“07长电债”、“07诚通债”和“07华能国际债”,发债规模总计为105亿元。

    基于公司债试点初期,只有净资产规模在10亿元至15亿元的大型上市公司才能发行无担保公司债,因此以自身信用作担保的债券公司尚是少数,为此,业界人士分析,如果公司债的发行主体按照首先央企上市公司,然后是资质较好的地方上市公司的顺序选择,那么,2008年将可能有20-30只公司债上市,发行规模预期将在500亿-600亿元。

    另外,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保监会已在业内就保险资金投资无担保公司债的限制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就此,分析人士认为,初期可让部分资质良好、偿付能力强的保险公司试点,倘若保险资金开闸试水无担保公司债,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公司债扩容。

    不过,即使政策上开禁,保险公司内部的评级也尚需时间,再者,投资者对无担保公司债的风险识别尚需时日。广发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小组研究员梁文斌认为,“估计公司债密集发行最早在下半年,而发行规模上,如果投资范围在一季度放开,全年企业债和公司债融资规模将有望达到3500亿元。”

    无论如何,“大幅扩容或始于下半年。由于发债成本低于银行贷款,以及今年的信贷紧缩政策实行,估计企业对于债券融资的需求也将增大。因此,就发行者而言,公司债扩容不成问题。”广发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小组何秀红认为,“另外,银行担保取消之后,为了发行成功以及节省发行成本,发行人和承销商将拓展其他信用增级方式,同时监管层也提倡抵押担保债、第三方担保债以及无担保债的发行,因而,估计近期抵押担保和第三方担保债推出的可能性较大。”

    战略性建仓蕴含商机

    不言而喻,公司债扩容的同时,与之匹配的公司债品种也将相应得以丰富,而这恰恰也为投资者战略性建仓埋下了伏笔。

    “打包发债、集合发债、可交换债等可能是2008年公司债品种丰富的一个落脚点。”业界人士指出。

    实际上,打包发债已有先例。如继深圳市20家中小企业在去年11月14日打包发行债券之后,即国内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07深中小债发行)——开创了中小企业新的融资方式;紧接着,去年12月25日至27日,北京中关村4家公司打包的3.05亿元债券亦予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将来出现银行担保、质押担保、抵押担保、第三方担保以及无担保债等各种形式的公司债券,其利差分化程度应该高于短期融资券市场;考虑到上半年加息将到达顶点以及利差再创历史新高的情况,2008年应该是战略性建仓公司债券的好时机。”何秀红认为。

    “在公司债扩容预期、预计未来大盘股IPO较为密集的情况下,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提高,美国次贷危机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从公司债利差趋势上看,利差仍可能继续上升。”梁文斌表示。

    因此,“一季度可建仓主体评级高、有大银行担保的企业债。如果二季度CPI出现回落迹象,将是配置中长期企业债和公司债的良好时机。在抵押债券、第三方担保债以及无担保债推出之后,寻找市场错误定价的品种将成为新的盈利来源。”何秀红认为。
来源: 市场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