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A股“捉妖”宜保持高压态势

2015年11月02日 07:3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10月30日,证监会宣布拟对8宗违法案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金额总计1.47亿元。这是继10月23日后,证监会再次对违法行为开出巨额罚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内幕交易行为必须严厉打击,证券执法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对此,网友表示,目前妖股横行,证监会强化监管非常有必要。网友建议,一方面,在妖股“博傻”期间,中小投资者要避免成为接最后一棒者。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在打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时,应该快准狠,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的违法成本。

  妖股出没炒作持续

  在证监会的严厉处罚下,妖股炒作目前尚未熄火,甚至有点逆势而上。其中,特力A堪称典型。以致许多网友戏称,“连特力A的主力都还在努力,你有什么理由选择放弃?”

  网友“曹中铭”认为,正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股市本无妖,参与投机的人与资金多了,也就产生了妖股。不过,在妖股的背后,却不乏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或信息泄漏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对于妖股,强化监管是不可或缺的。

  网友“大壮是只猫”表示,目前两市游资的攻击范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妖股身上,热点不能够及时扩散,一旦妖股崩盘,对于两市的后续发展不利。

  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虽然妖股诱惑力很大,但只宜观赏不宜追入。”网友“郭施亮”认为,在A股市场中,从来不缺乏妖股,但是当妖股的炒作热度迅速降温之后,却往往会给高位追高的投资者带来沉重的冲击。或许,在妖股“博傻”期间,就是在等待接最后一棒的人。

  网友“空空之石”表示,妖股从来不能带来繁荣,只会带来财富毁灭。中小投资者对妖股总是充满艳羡,希望自己手中个股能成“妖”,却经常忘记了,想在妖股身上咬一口,纯粹是刀口舔血、与虎谋皮。

  “作为投资者,我们要为证监会‘捉妖’毫不手软的做法喝彩。”网友“皮海洲”表示,在“捉妖”的问题上,当然还可以更完善一些,以便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达到严惩市场操纵者的目的。一是“捉妖”要更及时。二是要追究股价操纵者的民事责任,让股价操纵者赔偿投资者的损失。

  网友“郭施亮”认为,妖股接连爆炒给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显然,无论是对股票操纵行为,还是内幕交易行为,光罚款不入刑,是远远不够的。对此,A股市场亦可借鉴美国证券市场的处罚机制,要大幅提升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

  (记者 王玉 整理)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