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访问英国期间,中英两国签署、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共识,其中在金融领域,伦敦市场的人民币投资品种和数量得到实质性增长,是双边金融合作的一大亮点,这既反映了英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信心背书,也反映中国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倚重。
在系列协议中,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签署《人民币/英镑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2000亿元人民币/200亿英镑扩大至3500亿元人民币/350亿英镑;同时中国人民银行20日在伦敦采用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为1年,票面利率为3.1%。前者无疑为伦敦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当地人民币资产交易、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业务发展,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后者则有利于丰富离岸市场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也有利于深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对于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22日,中国农业银行与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签署了《绿色金融战略合作备忘录》,当天农行等值1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在伦交所成功挂牌交易,其中包括人民币计价2年期的6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这既表现出中资银行在这一国际创新的绿色融资方式上有积极作为,也能够为伦敦投资者提供创新品种的人民币资产标的,尽管从金额来看,人民币绿色债券只占到较小比重。
在已公布的成果清单之外,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都借势力推人民币国际化服务项目。
19日,中国建设银行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通过建行提供的清算支持,CME离岸人民币期货合约将首次在伦敦实现实物交割;20日,中国银行举办伦敦交易中心开业仪式,该中心逐步覆盖欧美离岸人民币、外汇、贵金属、商品、债券和其他衍生品的报价和交易,大力发展人民币做市报价能力。
另外,根据中英两国22日在伦敦发表的《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两国将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就互联互通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这意味着外界一直期待的所谓“沪伦通”计划已从设想阶段迈向具体操作细节的双边研究阶段。若该计划落实,有望成为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一个里程碑项目,这也有利于伦敦人民币资金的回流,实现双向流动。若“沪伦通”能够实施,那么对所谓沪纽(纽约)通和沪新(新加坡)通等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届时,更多两地甚至是多地互联互通会呈网状铺开。
汇丰银行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相比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殊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所带来的象征意义,未来伦敦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丰富的人民币投资品种,以及是否能够实现人民币的回流,以及伦敦投资者能否将人民币资金投向中国市场,获得投资回报,这才是伦敦和国际投资者所看重的。
当然,精于计算的英国金融界人士在这个领域积极布局,旨在巩固亚洲之外离岸人民币资产定价标准的决定权,这也体现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地位的优势。
以去年英国央行发行的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和此次中国央行发行的人民币票据为例,前者发行的为3年期30亿人民币债券,为中期债券;后者则是短期票据,两者都是高信用评级债券,也都是构成伦敦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此,伦敦金融城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包墨凯认为,这些事件有助于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定价基准,进而吸引其他高评级发行机构的人民币计价证券发行。(吴心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