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机构再度发力权益类产品 布局“十三五”

2015年10月26日 07:1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6日讯(记者 李乔宇)随着A股市场的逐步回暖,基金产品净值再次重返升势,市场对于后市的预期也更为乐观。在此环境下,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基金公司对于发行权益类产品的热情再度燃起。

  对于新发行的偏股型基金,有基金人士认为经历过前期的大幅调整,目前或许正是新基金的建仓良机。且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处于建仓期中的新基金也可以通过轻仓应对。

  权益类产品蓄势待发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观察,十月以来A股市场重新呈现上升趋势,权益类基金产品净值在市场的反弹中得以回升,基金公司对于新发权益类产品的热情也逐渐恢复。据天天基金网资料显示,截至10月23日,目前共22只基金在售(不同份额合并计算)。

  目前,长盛新兴成长主题灵活配置混合等11只混合型基金正处于募集期,前海开源强势共识100强股票以及圆信永丰优加生活两只股票型基金在售,股票指数型基金东海社会安全也在基金开放认购的新基金名单中,权益类产品占据新基金发行的主要位置。

  上述开放认购的基金外,还有7只新基金蓄势待发。中欧时代先锋股票以及泓德战略转型股票将于下周开放认购; “老十家”银华基金以及华夏基金各自有一只混合型基金蓄势待发;QDII基金国泰全球绝对收益也将于下周步入募集期。

  事实上,在市场回暖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对于A股的态度正在由谨慎转向乐观。国泰基金方面称,短期大的风险解除,投资者不必过于悲观。从估值来看,大盘蓝筹股的估值已经接近历史低位,前期估值高企的中小盘成长股调整后长期投资价值也有所体现。汇丰晋信基金也表示风险大幅释放,底部逐渐抬升。展望后市,认为系统性风险降低,仍存在结构性机会,整体市场未来震荡向上的概率较高。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则直言上证指数有望迎来20%到30%左右的一个涨幅。

  基金公司对市场态度的转向直接体现在基金发行的品种上。据深圳某基金公司表示,一个月之前公司主打产品还是货币基金,而近期市场营销部门的工作重心已变成推广ETF指数基金。

  对此,有评论人士表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权益类产品可以为公募基金公司带来更多收益,因而不难分析为何再度发力权益类基金。

  “十三五”成新基金布局热点

  从近期正在发行或者即将发行的基金来看,不难发现“十三五”规划为这些基金关注的投资热点。据某券商近期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投资主线指出,人口问题、制造强国、消费升级、改革深化、“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等走出去战略值得关注。

  即将开放认购的华夏国企改革混合认为国企改革是下半年的最大看点,该基金的拟任基金经理此前指出,随着国企改革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稳增长政策的推出,以及地方养老金、内地香港基金互认带来的长期海外投资者等长期资金的入市预期逐步升温,市场中长期上涨的空间将被打开。中邮新思路基金也表示关注深化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

  华商智能生活则将目光聚集智能制造,相关公告指出这只基金将重点关注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穿戴、网络安全、4G、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主题的投资机会。

  预计本月23日完成募集的圆信永丰优加生活则放眼民生。资料显示,该基金将围绕健康生活这个大主题,重点关注有利于提升民众健康水平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行业和个股。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的局面或许对于新基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建仓机会。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下跌后,A股进入反复震荡筑底阶段。市场风险得以大幅释放,部分股票估值回归理性。此外,前期处于轻仓的部分新基金建仓期即将结束,新基金的逐步建仓也将为市场带来活水。

  不过,有评论人士提醒,踏准本轮反弹的投资者多数在前期已损失本金,而前期及时清仓的投资者往往踏空了本轮反弹。纵使基金公司的分析与市场走势契合,但建议投资者仍然要有独立判断。

  无论如何,权益类基金再受关注的情况所透露出的或许是一种积极讯号。不过,这些新基金在未来表现如何,还只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