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诺奖概念来了 生物制药主题基金该买啥

2015年10月12日 07:53    来源: 中国基金报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日前揭晓,三名科学家因其在DNA修复细胞机制的研究成果而获奖。据海外媒体报道,研究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们也曾是获奖热门。加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也确认获得诺贝尔奖,受此影响,本周四一开盘,生物医药板块明显领涨市场。

  近几年来,海内外涌现越来越多优质生物制药企业,其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领域硕果累累,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也成机构竞相追捧的对象,同时这一板块也以优良的长期回报率回馈资本市场。

  从投资未来产业的角度来看,生物制药主题基金不失为一个长期配置的方向。目前市场上究竟有哪些生物制药主题基金呢?其主要投向是什么?可参考的过往业绩如何?

  生物概念领涨医药板块

  据中国基金报统计,若以AC份额单独计算,目前全市场共有51只医药主题基金。尽管名称相似,但基金投资方向却存在较大差异。

  作为防御性板块,医药行业曾是基金配置热门,全市场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基金对医药行业的配置在近几年居高不下。但是,此前机构重仓的医药公司多为“传统药”白马蓝筹股,包括恒瑞医药(600276,股吧)、广州药业、白云山(600332,股吧)、片仔癀(600436,股吧)、贵州百灵(002424,股吧)等。

  近几年来,A股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医疗、医院概念,以及生物制药企业的挖掘愈加热情,包括迈克生物(300463,股吧)、翰宇生物、达安基因(002030,股吧)、冠昊生物(300238,股吧)、科华生物(002022,股吧)等在内的众多生物制药公司都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仓股,板块表现不俗。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至10月8日区间范围内,Wind生物科技指数涨幅达到62.46%,而同期上证综指区间涨幅为-3.53%。在市场下跌过程中,生物科技指数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跌性。

  建议海内海外都配点

  记者通过统计2015年基金半年报数据,筛选出了部分投资方向相对偏向于生物制药公司的基金,包括投资于A股的主动管理型、被动管理型生物医疗主题基金,以及QDII。

  首先,在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中,汇添富医疗服务、汇添富医药保健对生物制药企业的偏好最为明显。这两只基金分别进入了迈克生物、达安基因、冠昊生物、科华生物、双成药业(002693,股吧)、华兰生物(002007,股吧)、博雅生物(300294,股吧)等众多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

  易方达医疗保健、华夏医疗保健、浦银安盛医疗健康、鹏华医药科技、鹏华医疗保健、工银瑞信医疗保健行业、博时医疗保健行业、融通医疗保健等基金对达安基因、翰宇药业(300199,股吧)、九强生物(300406,股吧)、利德曼(300289,股吧)等生物制药公司也有持仓。

  其次,在被动指数基金中,易方达生物科技、招商国证生物医药、申万菱信医药生物跟踪的指数均有所偏向于生物制药公司。对于风险偏好为中等偏高的投资者而言,可以申购并长期持有这些指数基金。对于投资风险偏好最高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适当关注这些指数基金的杠杆份额(即分级B份额)。但业内人士提示,在目前宽幅震荡的市场环境下,并不建议投资者过于激进地参与分级B份额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公司还发行管理着两只全球医药主题QDII,即广发纳斯达克生物科技、广发全球医疗保健。这两只基金均为被动指数基金,前者跟踪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该指数包括基因检测、治疗等领域知名海外生物制药公司。后者则跟踪标普全球1200医疗保健指数,涵盖了罗氏、默克、拜耳等海外医药知名公司。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