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诺贝尔医学奖公布在即 24只基因测序概念股成香饽饽

2015年09月23日 07: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任小雨

  2015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5日起陆续公布,而资本市场也将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诺贝尔获奖概念股上。据报道,miRNA有望成为今年的最大热门,基因医疗这个领域呼声最高,免疫治疗最值得期待的领域。

  市场普遍认为,基因医疗作为医疗模式的革新对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投入有望提升,将在基因医疗技术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迎来黄金发展期,相关概念股有望获得市场主流资金的青睐。

  目前,A股市场涉及基因测序的个股有24只,包括紫鑫药业、仟源医药、美康生物、北陆药业、新开源、荣之联、东富龙、康芝药业、广生堂、利德曼等。

  二级市场上,受此影响,昨日基因测序概念股表现出色,板块内紫鑫药业、仟源医药、美康生物、新开源、北陆药业等5只概念股盘中强势涨停,荣之联、东富龙等个股涨幅也均在5%以上,分别达到7.16%、5.36%。

  资金流向方面,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显示,昨日板块内共有8只概念股实现大单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1.06亿元。分别为紫鑫药业(4105.52万元)、美康生物(2988.49万元)、北陆药业(1545.56万元)、仟源医药(1262.71万元)、东富龙(353.10万元)、新开源(186.80万元)、广生堂(171.71万元)和方盛制药(7.63万元)。

  据了解,日前,第八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闭幕。今年的年会上,基因测序受到热议,其中,每场基因测序方面的主题论坛中,都出现了一个新词汇“液体检验”,引发行业关注。据上海市科委专家库相关成员介绍,我国已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基因检测被视为精确打击肿瘤的重要手段,肿瘤基因的液态活检技术,必将成为下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考虑到中国每年三、四百万的癌症发病人数,肿瘤诊断和个性化用药的应用空间更加巨大。在针对肿瘤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确医疗”领域,液体检验技术将备受青睐。

  7月31日,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实验室开展药物代谢酶和药物靶点基因检测技术,以及肿瘤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水平,卫计委医政医管司印发了《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基因检测技术指南(试行)》和《肿瘤个体化治疗检测技术指南(试行)》。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基因测序产业2013年这一市场达到10亿元人民币,未来的增长潜力巨大。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应用领域待推广,二代基因测序将人类全基因序列检测成本从2001年9500万美元降低到4000美元,甚至有望达到1000美元。

  投资机会方面,分析人士指出,基因测序在我国及世界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必将带来人类健康医疗等产业革命性的变革,这将会带来一个万亿元级的市场。随着基因测序领域的快速发展,未来基因测序行业的机会百花齐放,在基因检测仪器、产前筛查、肿瘤诊断、药物研发以及基因测序服务及数据解读等六大细分领域均有着丰富的市场机会。建议关注:达安基因、千山药机、昌红科技、荣之联、新开源、紫鑫药业、北陆药业、迪安诊断。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险企牵手基因测序机构      2015年07月01日
  • · 专家:基因测序产业未来前景光明      2015年03月30日
  • · 基因测序牛股频出      2015年03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