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半数城市房价上涨 35家上市房企前8月吸金逾1万亿

2015年09月22日 06:54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王丽新

  据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份-8月份,35家上市房企销售额总计为10086亿元,同比上涨17.7%,其中20家房企年度销售任务完成率不足60%。

  “大部分企业年度销售任务完成率为50%左右,在最后4个月内,都需要加快销售节奏,否则完成年度目标的可能性较小。”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记者表示,整体市场出现了供需失衡,库存、价格涨跌幅不均衡的局面。

  从8月份房地产市场销售数据来看,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转为同比上涨1.7%,这是时隔16个月后,再次出现半数城市房价上涨的现象,也是房价同比变动数据自2014年9月份以来的首次转正。

  不过,鉴于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明显,三、四线城市楼市跌入深渊的市场严重分化局面,2015年前8个月,上市房企销售业绩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预计部分房企年度销售任务完成难度很大。

  据中原地产上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8月份,万科等35家上市房企合计销售额为1369.8亿元,比7月份的1359.26亿元微涨。但从2015年前8个月销售额来看,房企分化明显,6家销售额同比下滑,29家明显上涨。

  从销售目标完成情况来看,14家房企销售目标完成率超过60%,包括深圳控股、融创中国、恒大、华润置地等房企,而多数房企销售任务完成率在50%上下。另外,万科、恒大前8个月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保利地产以981亿元紧随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富力地产前8个月完成销售额291亿元,同比下滑12%。在201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富力集团董事长李思廉表示,鉴于近期内地股市波动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把2015年合约销售目标略作调整,由600亿元稍降至约 550亿元或与去年持平。但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中海地产却在中期业绩会上宣布上调今年的销售目标:将全年合约销售目标由1680亿港元上调到1800亿港元(约合1483亿元人民币)。这与富力地产形成了鲜明对比。

  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借助于一线城市房价的快速回升,开发商业绩得到拉动。鉴于此,房企在一线城市的推盘意愿更强,甚至这也将成为房企是否能完成年度任务的重要支撑。

  “目前房地产市场政策的持续宽松,以及成交的不断回升是吸引开发商不断推盘销售的重要原因。”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表示,以北京市场来看,高端项目入市意愿持续高涨。

  根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北京商品住宅市场预计将有36个项目入市,这是开盘项目连续第3个月维持35个左右的高位。

  “上市房企为了完成年度销售任务,正在加快项目在‘金九银十’期间的入市节奏,抢夺市场份额,因此集中供应较为明显。”有市场人士称,尤其高端项目的销售可拉动房企利润率。

  正如上述人士所示,在北京预计10月份入市的36个项目中,预期售价60000元/平方米以上的公寓豪宅项目多达8个。而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万科、龙湖等开发商都在积极筹划高端项目的入市。

  张大伟认为,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巨大的托底盖帽风险,要避免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失控,同时避免三、四线城市楼市跌入深渊。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二季度一线城市房价创近5年新高      2015年08月10日
  • · 上半年一线城市房价爆发式上涨      2015年07月30日
  • · 三因素制约一线城市房价上涨      2015年07月15日
  • · 一线城市房价上行 后市难现暴涨      2015年07月0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