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半年净利“腰斩” 神华降价冲销量

2015年08月06日 07:0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璐

  上半年净利润近乎“腰斩”和销售目标完成不乐观的现实,让煤炭行业的龙头老大也不得不祭出降价牌。《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本周神华在8月销售价格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优惠力度,对神混2、神混5000、神混3及石炭2作出合计装船超过4万吨每吨减10元的优惠补充政策。

  不容乐观的是,国内煤市长期低迷、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上半年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到70%以上,而煤炭上市公司中九成企业净利润同比跌幅超过40%。业内人士认为,其他煤企陆续跟进抢市场是大概率事件,这或将带来新一轮的降价潮,三季度国内煤价仍旧承压。

  煤炭业的黄金十年在2012年下半年迅速远去,在众多煤企纷纷喊亏、降薪减员的时候,坐拥优质煤炭资源、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的神华受冲击最小,独占90家大型煤炭企业总利润的近九成。

  而今年以来,煤市情况更加恶化。作为煤炭市场风向标,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在前五个月每吨下跌了109元,创2009年来新低。之后随着夏季需求旺季到来,5月底开始有所企稳,神华等煤炭企业试探性地开启提价攻势,但这一势头并未持续多久,目前该指数又跌回年初低点。

  与此相对应,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00.5亿元,该数字仅为2012年同期的10.5%。而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84.1亿元,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到70%以上。而上市公司业绩也是哀鸿遍野,在已经发布半年报或业绩预告的企业中,仅有露天煤业实现盈利增长,其余企业净利润同比跌幅均超40%。

  行业老大神华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神华2015年上半年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仅为878亿元,同比下降32.1%;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亿元,同比下降45.6%;基本每股收益0.59元。2012年至2015年,中国神华上半年净利润分别约为251亿元、244亿元、215亿元和117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下降趋势。

  对此,神华解释称主因是煤炭量价齐跌,且售电量也同比下降。上半年神华销售煤炭177.8百万吨,同比下降24.2%,而去年同期该降幅仅为3.3%。商品煤平均实现销售价格同样下跌,原煤均价从2014年同期的每吨256.51元,下跌到182.25元,降幅约29%。

  而7月以来销售情况仍不尽如人意。“现北京港铁路煤数量为汽运煤所挤压,且部分沿海电厂也倾向采购国内高硫高卡煤与印尼低卡低硫煤掺配使用,加上神华煤炭价格相对较高,较市场煤贵15元至20元/吨。现在黄骅港库存高位,到船数量不多,为争夺市场份额,降价也是迫不得已。”安迅思分析师林晓桃解释说。

  据安迅思统计,神华专用港口黄骅港7月以来基本保持在200万吨左右的水平,且港口船舶数量寥寥,日均船舶数量(泊位船数+锚地船舶+预到)平均仅在48艘左右,而去年同期在58艘左右。“神华华东销售公司近三个月的销售指标完成情况不是很理想,有必要加大促销力度。”江苏一电厂负责人也表示。

  按照7月28日公布的8月动力煤销售方案,神华主流煤种价格均维持不变,低卡高装、量价优惠和承兑汇票等促销继续执行。而此次神华出台补充方案加大优惠空间后,神混2(5200大卡)、神混5000、神混3(4800大卡)及石炭2(5200大卡)每吨分别对应的价格为383元、360元、347元及383元。

  林晓桃认为,从社会用电量低速增长、货物发运量持续下降等情况看,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工业用电难言好转。虽然近日多地高温刷新了电厂发电负荷,但民用电量所占比重小,短暂的利好因素难以扭转国内煤市长期低迷,供过于求的局面。随着神华8月初的降价促销,其他煤企陆续跟进是大概率事件,这或将带来新一轮的降价潮,三季度国内煤价仍旧承压。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神华受命带头稳价难挽煤炭跌势      2015年07月30日
  • · 神华中煤5月销量继续下降      2015年06月16日
  • · 神华证实降薪传闻      2015年05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