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收藏文物不应以鉴定证书为依据

2015年08月03日 13:3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古代没有鉴定文物的仪器,也没有人给古董做鉴定证书。古人收藏文物及交易,靠自己对文物的认知、良心和比对。如今,大概由于仿造过盛或欠缺诚信,人们在收 藏文物时,总想有个书面质量保证。有的寄希望仪器的“检测报告”,有的听信“专家”的“判词”或以其名开出的“鉴定证书”。殊不知,至今尚没有一款能验出 人在不同条件、情绪下作品的机器,也没有包罗万象的“文物专家”。何况,“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早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 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

  从“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属性来看,不同类别的文物,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一张古字画,你可以物理、化学的方法分析纸张、颜 料和墨色的年代,却无法测出作者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收藏爱好者选购文物,应首先研究其时代特征与来龙去脉,应该到文物单位找同类文物去比对,这一点比什 么都重要。所谓利益驱使下商定、认定来的“鉴定”证书,充其量可作为参考,而不应以此作为决定收藏与否的依据。

  求证论证鉴证证证多余

  掌眼走眼红眼眼眼是利

  过去,一些专门从事文物买卖的店铺,通常有识多见广的人作“掌眼”,专门把握物品的真伪,并根据物品的属性、成色、完整度等因素判定其价值。“掌眼”靠的 是眼力,凭的是良心。如今,受利益的诱惑,道德、良心往往“走眼”。一些并不具有文物经营资质的公司为追求利润,像红眼的野狼,无时不在盯着“猎物”的钱 袋。他们设下圈套,假借、或不惜盗用文物部门工作人员的名义,经营文物鉴定业务。这些公司或机构号称无所不能,从红山文化到文革邮票,从青铜器到象牙,都 能为你把脉。只要你给钱,就给你出证书。不仅给你出鉴定证书,还会利诱你参加境外拍卖。至于你拥有他们“鉴定证书”的“文物”是否能卖出去,并不是他们关 注的,他们所要的只是谎称拍卖必须的“图录费”、保管费、服务费及鉴定费。当你按这些人的要求交够了他们设计的所有费用,其结果一定是漫长等待后的“流 拍”。

  收藏有文物的人,即使在地摊上以低价买来的“古董”,也希望“专家”给个肯定。并幻想一夜暴富。类似心理,成就了一大批“帮助”你发财的“鉴定机构”。上 网查看,“国”字头的有,“省”字头的有,“市”字头更是比比皆是。其中,贴着众多“专家”照片的有,帮你出具鉴定证书和代你境外拍卖的还有。其实,真正 的文物本用不着鉴定证书验明正身。其本身承载的所有文化元素,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的文物无需证书证明,还在于文物的出处已经证明。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定的“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购买;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公民 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所得到的文物”,不仅已经说明该文物的真实性,同时亦说明其合法性。依法继承或接受赠 与,你自身不会没有信心。从文物商店或拍卖而来,文物发票就是最好的证明。交换或依法转让得来,你熟知物品的来龙去脉,用不着靠“鉴定证书”来证明。故 此,对于文物收藏者来说,没有必要对合法途径取得的文物开证明论真假。

  专家藏家行家家家不同

  真品仿品赝品品品有别

  专家一词,通常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是指特别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且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然而,所有文物,不仅涉及社 会、考古、材料、物理、和化学,还涉及天文、地理、人文、艺术和史学。如此跨度之学科,如此广博之学问,非一个专家所能及的。目前,对于出土文物,主要是 依靠考古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进行断代。对史前时期或者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物,还可以运用碳14、热释光、古地磁等现代科学手段测定年代。所有这些都属于现代 科学鉴定年代的方法。如此,亦仅限年代的认定。倘若是后朝仿前朝,或是同朝仿品,此方法就不灵了,还必须结合其他学科探其究竟。

  文物界的藏家和行家,具有掌握大量文物和实践经验的共性。有所不同的是,藏家不涉及大量文物交易,而行家则以文物买卖为职业。藏家大都是知识、艺术或专业 型人才,通常善于学习,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自有藏品的研究,掌握相当广泛的文物知识。文物鉴赏需要大量实践与比对,仅足量藏品及收藏的财力而言, 便是某科学者或专家所不及的。文物界的行家或许不是知识、艺术、专业型人才,或不会在一些领域中举夺冠。但是,他们勤于思考,行为谨慎,在没有十足把握下 绝不轻易出手或表态。这是因为,从每件珍稀文物都价值连城来看,经营一个拥有大量文物的专业公司,稍有差池,便可能城池不保。正所谓:专家不如藏家,藏家 不如行家。专家可以“走眼”,人们不会苛求一个人面面俱到或万无一失。藏家即使常“走眼”,也不影响其职业或声誉。而行家,作为专门从事文物交易的人或机 构,就成为最后一道不能出错的门槛。

  在行家眼里,真品、仿品或赝品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不仅有着显著区别的,更有着仿者无法做到方方面面。哪怕是一件同朝仿品,他们一样可以明辨是非。以行家的 话来说,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在同一时间的作品,或者同时创作了多件同类产品,也不会一模一样。至于后朝仿前朝或现代仿古代的艺术品,哪怕是古法炮制,对于 天天过手和拥有大量藏品的行家来说,也绝不会让鱼目混珠。正所谓,世上没有两件相同的文物。了解一件文物,不仅要看同期同类品特征,还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 人文。

  大话假话套话话中有话

  求知认知真知知知受益

  鉴定文物的方法有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经过比 对,找出鉴定物与参照物在材质、工艺等方面的异同,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鉴定结果。目前,仍为鉴别文物的主要手段。其方法看似简单,实为不易。其先决条件是 拥有不同时期的文物代表作。目前,社会上一些没有文物资质的组织,为了达到挣钱的目的,往往不做任何功夫(比对),仅凭所谓经验或不知真假的头衔,就对成 千上万种文物一一定性。

  除了传统的比对法,用现代技术为文物鉴定的也随之兴起。遗憾的是,“碳14断代技术”对多不含碳的陶瓷、书画、玉器、青铜器不起作用。“元素测定法”适合 陶瓷、青铜器、玉器、书画。不足之处是,所测试的样品十分有限。其数据库中储存的数据只可以作为判定赝品的证据,还不足以单独作为判定某件文物是真品的证 据。“老化测定法”用于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不伤被测物体。不足之处是只适用于有釉的陶瓷,对其他收藏品无能为力。“电子扫描”和“数码摄影”技术的发 展,为书画作品的鉴定和防伪提供了方便。但是,“数码技术检测法”只适用于在世的画家。对古代书画作品和现代已故书画家作品,当然也可以进行资料储存,但 无法通过数码检测法来鉴定其真伪(例如对提供的样品存疑)。

  笔者认为,在尝试科学技术检测法的同时,更应重视传统比对法。科学技术检测同样是比对,参照的数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考古学和传统鉴定方法。文物有千万种, 有些可以用科学检测方法进行,有些则很难用科学检测方法进行。有些需要科学与传统结合进行,有些文物甚至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科学检测的方法。真伪与价值,是 每个收藏爱好者最为关心的事。因此,从无知到求知,从求知到认知,本身就是培养真知灼见的过程,乐趣也尽在其中。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