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了网购如此发达的今天,我觉得要在互联网上消费一件珠宝玉石,依然是件很困难的事。第一,买玉买石看眼缘,其次这个行业信息太不透明了,在网上除非是电商平台自营的品牌产品,否则面对这样一件客单价普遍高的商品,一般人很难下手。
所以,就有了挖漏儿,针对珠宝玉石行业的非标品移动电商。挖漏儿的整体逻辑很明确,它偏向的用户是那些已经对某样式珠玉有较明确需求的人,直接发布需求,平台推送给诸多商家,有货的商家直接与用户联系,交谈并最终交易。平台在此更多的是撮合交易的功能。挖漏儿也有社交电商基因。玩玉石的人也都想分享自己的“宝贝”,而万一有用户看上了其他人晒的宝贝,在挖漏儿上可以根据他人的晒宝来发布“求同款”的需求,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买不买得到并不是最关键的。珠玉这行当用最明显的痛点是市场信任以及假货赝品泛滥。就前一点珠玉行业信息不透明,而其作为非标品,所谓千人千价,包括珠宝玉石的成色、品相对价格都有很大影响。懂行的人自然很难被坑,不懂行的,要他对玉石市场了解,学习成本也很大。挖漏儿并没有执着的要将非标品做到标准化,创始人赵铮在目前采取的方法是严控交易环节——传统珠宝更似 P2P 直接交易,现在由挖漏儿来充当中立的第三方平台,交易中资金由平台管理,用户可以在收到商品后选择完成这笔交易与否,充分确保买家利益。
对于价格,正如上文所述是没有办法做到标准化定价的,挖漏儿采取的方式是竞价,即用户发布需求或者求同款后,平台采取类似“嘀嘀打车”分发订单的模式,将需求推送给相关商家,由他们私信给买家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传统交易中价格虚高的问题。
可以看到,挖漏儿整体上是更偏向于买家的平台,毕竟珠宝交易中买家始终是弱势群体。而对于珠宝商家,挖漏儿的吸引力也十分明确——流量优势。“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多少反映了这一行业的现状,商家受地理位置影响,客源并不稳定,坑蒙拐骗的事在行业中很常见,良性商家深受其害,最终整个市场“劣币驱除良币”。挖漏儿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流的平台,在压缩虚高利润的同时,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带来传统渠道数量级的客流(淘宝,微信虽然也是高流量,但是没有保障最终也是一锤子买卖)。
至于盈利模式的考虑,赵铮并不着急,“打造好支付环节,聚合更多珠宝玉石商家和消费者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同时,挖漏儿也会对珠宝市场进行大数据整合,“未来掌握了珠宝需求数据,盈利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值得一提的是,挖漏儿还保持了些许珠宝交易的乐趣,影视剧中潘家园里买卖双方“拉手交易”已经演变成了挖漏儿的竞价系统。想必这也是为什么它叫“挖漏儿”,用一个合适的价格淘到自己喜欢的物件,这种乐趣应该不言而喻吧。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