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陈豆、玉米库存量下调 未来天气是焦点

2015年07月13日 08:57    来源: 期货日报    

  ——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解读

  北京时间7月11日凌晨,美国农业部公布了7月供需报告。报告确认美国陈豆和玉米库存量减少,供应压力略缓解。新作亩产未做调整,产量和供应量高于预期。不过,本月报告未反映近期持续降雨对面积和亩产的影响。报告当日,CBOT大豆上涨,但冲高回落;玉米价格也上攻年内高点,之后也从高点回落。美国和全球小麦数据利空,小麦价格小幅收低。7、8月为天气炒作高峰期,天气市下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后续需关注8月美国农业部报告对美豆和玉米面积及亩产的调整。

  玉米:美国2014/2015年度数据调整利多。基于6月30日季度库存数据,美国饲用、出口及乙醇生产用玉米需求量均上调,年终库存量下调9700万蒲式耳,至17.79亿蒲式耳,低于平均预期的18.11亿蒲式耳,供应压力有所缓解。不过,陈玉米供应量下调在预期内,市场焦点集中在新玉米数据的调整上。

  本月未对新玉米亩产进行调整,而此前市场预期亩产会下调。通常,8月,农业部会在基于田间调查基础上的产量报告中对亩产进行调整。

  美国新玉米产量下调1亿蒲式耳,至135.3亿蒲式耳,高于平均预期的134.4亿蒲式耳。需求调整在预期内,总需求量下调2500万蒲式耳。预测产量下滑而价格上涨,DDGS供应量加大将抑制玉米需求。新玉米年终库存量下调1.72亿蒲式耳,至15.99亿蒲式耳,高于平均预期的15.4亿蒲式耳。

  全球方面,巴西出口量上调而库存量下调,美国库存量下调,导致全球2014/2015年度玉米库存量下调300万吨。欧盟产量上调130万吨。美国库存量减少,导致全球2015/2016年度库存量下调520万吨,至1.9亿吨,但仍为历史第三高水平。中国新玉米产量上调100万吨,饲用需求量下调200万吨抵消工业需求量的增加,年终库存量上调100万吨,达到9190万吨,年比增加190万吨。

  大豆:美国陈豆数据调整利多。由于6月1日公布的库存数据低于预期,美国2014/2015年度大豆压榨量和出口量均上调1500万蒲式耳,种用和调整用量也有所上调。虽然市场普遍认为美国陈豆产量被低估,但农业部在9月末的库存报告中才会对此进行调整。美国陈豆库存量下调7500万蒲式耳,至2.55亿蒲式耳,低于平均预期的2.87亿蒲式耳。陈豆供应压力有所缓解,炒作告一段落。

  美国新豆亩产未做调整,仍为46蒲式耳,高于平均预测的45蒲式耳。收割面积上调导致产量上调3500万蒲式耳,达到38.85亿蒲式耳,高于平均预期的37.76亿蒲式耳。尽管产量增加,但由于初始库存量下调,新豆供应量下调4000万蒲式耳。需求数据的唯一调整是压榨量上调1000万蒲式耳,反映出豆粕需求的增加。出口量未做调整,南美供应庞大及美国新豆累计销量降至五年同期低点抑制出口前景。新豆年终库存量降至4.25亿蒲式耳,较上月预测减少5000万蒲式耳,但高于平均预期的3.75亿蒲式耳。如果未来天气及作物生长情况不发生明显改善,美豆亩产还有下调空间,年终库存量或会被继续下调。

  全球方面,2014/2015年度大豆库存量下调2020万吨,至8168万吨,但年比增幅仍达30%以上。2015/2016年度大豆库存量略上调,至9322万吨,为历史纪录水平,年比增幅为11.4%。报告再次显示美国和全球大豆供应量继续增加。然而,目前适逢天气炒作高峰期,关键生长期的天气状况决定最终产量,天气的任何变化都会引发行情的大幅波动。

  小麦:数据调整利空。美国2014/2015年度数据最大的调整是饲用量下调至1.11亿蒲式耳,创2010/2011年度以来的最低值。陈麦库存量上调4100万蒲式耳,至7.53亿蒲式耳。初始库存量及春小麦产量上调至1996/1997年度以来的最高值,这使得2015/2016年度供应量上调5800万蒲式耳。美国供应量增加及加拿大产量下滑提振美麦出口,其上调2500万蒲式耳,年比增加11%,但仍低于五年的平均水平。年终库存量上调2800万蒲式耳,达到8.42亿蒲式耳,虽然略低于市场预期,但仍为2010/2011年度以来的最高值。

  全球方面,2015/2016年度供应量上调1210万吨。饲用量下调导致中国初始库存量上调1140万吨。全球小麦产量上调至7.22亿吨,为历史次高水平。全球消费量下调540万吨,主要是中国饲用量下滑。全球年终库存量上调1740万吨,达到创纪录的2.198亿吨。报告再次确认美国及全球供应庞大的格局。未来需继续关注主要出口国天气对产量的影响及出口需求的变化。(作者单位:光大期货)


(责任编辑: 蔡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