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永:A股下半年IPO规模或达千亿元

2015年06月26日 07:18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一鸣

  昨日(6月25日)下午,安永发布《全球IPO趋势:2015年第二季度》报告,数据显示,2015上半年A股市场有190家公司首发上市,共筹资人民币14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316%。

  “2015年下半年A股将有200家企业实现IPO,融资规模约1000亿元,中小企业是2015下半年上市的主力军。”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汤哲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预测,2015年全年A股融资规模约为2500亿元。

  适逢A股剧烈调整,亦有学者对下半年IPO节奏持不同看法,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如果A股持续弱势,下半年IPO节奏存在放缓的可能性。

  A股上半年IPO达190宗

  安永上述报告显示,IPO排队企业由重启前755家降为565家,其中新增排队企业多达302家。今年上半年共有25家企业终止审查,终止审查企业家数下降,2014年由于证监会加强财务核查全年有高达138家企业终止审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到的证监会企业申报情况表显示,截至6月18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65家,其中,已过会38家,未过会527家。38家过会企业项目中,上证所14家,深交所中小板11家,深交所创业板13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519家,中止审查企业8家。

  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袁勇敏表示,2015年第二季度,沪深交易所完成了120宗IPO,使得今年上半年的IPO总数达到190宗,共融资237亿美元,在交易宗数和融资方面均远超过2014年的全年水平。在2015年年初市场相对放缓后,港股市场的IPO活动也开始增加,上半年共完成45宗IPO,融资161亿美元。

  数据显示,2015年初至今的前三大IPO交易分别为在上证所的国泰君安(融资48亿美元)、港交所的华泰证券(融资45亿美元)以及马德里证券交易所的AenaSA。

  相比之下,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仅有2宗(融资金额1.5亿美元),与2014年第二季度的10宗(达35亿美元)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2015年中概股正加速私有化退市:安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9家在美上市中国企业完成私有化退市;2015年至今已有17家在美上市中国企业提出有私有化意愿。

  中概股私有化加速

  今年3月,暴风科技作为拆VIE成功回归A股以及靓丽的二级市场表现,让潜心搭建VIE架构筹备海外上市的企业眼红。据悉,多家境外中概股如融360、蚂蚁金服、盛大游戏、分众传媒等均已或正在谋求A股上市。

  安永亚太区资本市场总监李群认为,正在修订的《证券法》将为资本市场改革奠定基础,监管层正积极鼓励科技公司在A股上市,如上证所正在积极推动战略新兴板的建设。

  就在6月16日,国务院曾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在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章节中,提出“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

  上证所副总经理刘世安曾指出,上证所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推出战略新兴板,对于承接中概股回归将发挥重要作用。在门槛上,战略新兴板会淡化盈利要求,引入以市值为核心的财务指标组合,形成多元化上市标准体系。

  就眼下A股而言,沪指上周周跌幅高达13.32%,在短暂反弹后,25日沪指继续下挫3.46%。外界对于下半年IPO节奏是否会放缓关注颇多。

  昨日,宋清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的预测可能保守些,A股下半年IPO企业数量在180家左右。如果弱势持续,IPO节奏存在放缓可能性。”

  汤哲辉则向记者表示,“市场仍处于改革红利中,长期牛市格局未变。IPO停或放对投资者信心不会有太大冲击。”2015下半年新股发行仍将保持目前一月两批的节奏,为注册制的顺利实施铺路。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同程启动A股独立IPO      2015年06月26日
  • · 上交所上半年IPO融资全球第一      2015年06月25日
  • · 6月第二波IPO来了证监会再核发28家IPO      2015年06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