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玉米呈现筑底回升势头

2015年06月23日 08:09    来源: 期货日报    

  利空因素逐渐消化

  

  在下游需求疲软,高粱、大麦等替代大幅增加,临储政策传闻调整等一系列利空因素的打压下,玉米期货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跳水行情。但随着市场消化利空因素,6月中旬之后,玉米期货呈现出筑底回升的势头。

  玉米“卖”和“买”的博弈越来越激烈

  如果参照去年市场走势,临储拍卖持续开展之后,市场价格即围绕着拍卖成交情况以及出库物流状况变化,临储拍卖因素成为市场价格主导。但这一价格规律,今年却遇到了“临储拍”和“市场买”的博弈。

  一方面,临储拍卖循规蹈矩。自5月下旬以来,每周延续530万吨左右的拍卖清单,起拍价格维持顺价原则上的固定价格,成交清淡的局面还没有倒逼拍卖政策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疲软,玉米饲养需求和深加工需求双双不景气,无力承受价格高高在上的临储玉米。自4月9日临储玉米起拍至6月19日,今年临储拍卖共进行11轮,计划拍卖3507.1万吨,实际成交296.2万吨,成交比例只有8.45%。自5月底以来,每周成交比例下滑趋势形成,成交比例由7.4%下滑到6月18—19日的5.42%,“卖”和“买”的博弈越来越激烈。

  从市场心理来看,2013年和2014年连续巨量的玉米临储收购,临储库中已经积累了1.3亿吨左右的高库存。在2015年临储收购政策预计延续的背景下,为新玉米腾库、加速陈玉米出库的压力巨大,这也成为近期市场传言,玉米成交清淡将倒逼临储拍卖价格下调的重要推力。

  不过任何政策的调整,绝不仅仅是一个因素就能左右。玉米储备涉及粮食安全,短期看高库存带来困扰,但用有限的成本换取长期有保障的安全,这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所以,市场预期的临储政策调整迟迟不出台,就不难理解了。

  政策调整预期已被期货价格消化

  从5月下旬开始,玉米期货主力1509合约经历了从2500元/吨之上跌至最低2349元/吨的跳水行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玉米期货价格跌幅超过150元/吨,除了需求基本面疲软外,临储拍卖价格下调、增加运费补贴等政策调整传闻对玉米价格跌势推波助澜。但随着玉米价格大幅下跌,政策调整预期已经被期货市场消化。

  临储起拍价格是国内玉米市场,特别是北方港口的支撑价格,临储起拍价格下调,对国内玉米价格来说杀伤力巨大。如果临储起拍价格下调5%,以吉林长春玉米为例,2013年三等粮起拍价格为2290元/吨,下调5%之后价格为2175元/吨,拍卖出库运抵北方港口价格为2380元/吨。据此测算,玉米期货主力1509合约交割成本为2420元/吨,运抵南方港口价格为2490元/吨。也就是说,起拍价格下调5%,流向市场之后的价格和目前南北方港口价格持平,玉米期货价格底部在2420元/吨。

  按照同样思路测算,如果临储起拍价格下调10%,测算下来的港口价格较目前南北方港口价格低100元/吨,玉米期货价格底部在2320—2330元/吨,这和玉米期货主力1509合约跳水下跌的最低点2349元/吨相差不多。

  而市场传闻的给予南方饲料企业140元/吨的运费补贴政策,去年就在市场当中实施,其最明显的效果是拉低南方港口价格,导致南北方港口同价甚至小幅贴水,南北方贸易停滞。但是这一政策对北方港口价格和玉米期货价格的打压有限,甚至可能出现因为运费补贴的出台,参与竞买的南方饲料企业增加,导致拍卖成交价格在低价基础上溢价成交,这反而有利于临储价格向市场传导,进而起到托底的效果。

  所以,对政策敏感的期货价格已经消化了政策预期调整的影响。即使后期临储相关政策真如传闻般调整,“在政策传闻中卖出、在政策出台后买入”的规律反而会促使玉米期货价格筑底回升。

  综上所述,在玉米市场将关注焦点向政策调整预期转移的时候,玉米期货价格已经率先筑底回升。随着7月之后厄尔尼诺现象关键期的来临,市场不应再过度看空玉米价格。

  (作者单位:大连新北良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蔡情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