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房企转型噱头多

2015年06月22日 07:47    来源: 国际金融报     宋璇

柏可林 摄

  在房地产行业进入“白银时代”,处于调整期的房企也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发展方向。在万科、保利、恒大等大型房企试水了互联网、金融、零售、农业等方向后,又开始向智能家居、教育以至物流等领域进发。房企寻求转型真可谓是越玩越出格。而在不断地试水后,已经有企业逐渐找到感觉,一些新的“出路”似乎已经浮出水面。

  金融、采掘、有色和房地产建筑等行业都是上一波牛市的宠儿,但却在一波牛市中遇冷。在A股市场年初至今的涨幅排行榜上,上述几个行业涨幅垫底。而这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有密切关系,不过,与金融、有色等大盘股不同的是,一向财大气粗,但又嗅觉灵敏的房企“掉头”的节奏显然要更快。

  虽然地产股整体表现排名倒数位次,但细看其中个股的表现,会发现有不少牛股都“被平均”了。

  Wind资讯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房地产板块144只个股中,有81只个股涨幅超过100%,占比接近六成。之所以有如此突出的表现皆因他们紧跟市场热点的转型、跨界。

  6月12日,停牌逾半年的新潮实业复牌。当日,该股股价强势封于涨停板。根据公告,公司斥资22.1亿元间接购入美国一块成熟的油气资产,新潮实业转型能源型上市公司的意图明显。而这只是房企转型的一个小小案例。

  金控、医疗、文化……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四处寻找着新商机,很明显,热衷新故事的资本市场非常喜欢这一套,但是这些转型故事到最后是否都能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却存在未知数。

  土豪遇冷

  “花无百日红,曾经最牛的房地产企业如今也不景气了。”老股民唐杰在上一轮牛市中曾是地产行业的拥趸,而如今单纯的地产股已经无法吸引他的注意。“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到政府对地产行业的态度,房产行业都已经告别的黄金时期”。

  事实也确实如唐杰说的一样。

  统计显示,从2013年3月开始,商品房销售增速持续放缓,2014年全年更是负增长。

  与之相匹配的现象是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开始下滑。爱建证券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从2007年的53.4%下降至2014年的15.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从2007年的90.23%下降至2014年的7.52%。虽然彼时的房企年报还没有出齐,但是房地产上市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放缓的趋势却已经明确。

  在成长力下滑的同时,房企的盈利能力也堪忧。整体来看,房地产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在2011年达到14.48%之后,再未有明显提升;销售毛利率在2011年达到峰值的39.27%之后便一路下滑;销售净利率在2009年达到16.08%后持续下滑。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截至2014年已逼近75%。

  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企业的分化。

  从2014年年报的情况来看,地产行业资产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有5家,其中,万科5084亿元,保利地产3658亿元,招商地产1517亿元,金地集团1247亿元,华夏幸福114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近40家。从资产规模来看,房企已出现明显分化。

  统计显示,上市房企的平均资产规模接近400亿元,平均货净资产90亿元,平均货币资金50亿元。在外界看来,如此大的资产、资金规模为房企的并购重组、业务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房地产行业的分化是必然趋势。有实力有规模的房企可借机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外延式增长。而多数规模小、实力弱,缺乏特色的中小房企将被淘汰出局。”爱建证券地产行业研究员左红英在其报告中分析称,“或多或少有转型意向或行动的公司有86家”。

  方式多样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地产行业走下坡路,但财大气粗的房企肯定不会甘于江湖日下,转型、跨界带来的预期,给地产股赋予了新的预期。”多年对地产股的关注,让唐杰抓住了地产股的“主题”投资机会。

  左红英将房地产企业转型趋势分成四类,总结下来就是,大型房企走的路线是内部转型和向相关行业延伸。而中小型房企的方向则是“去地产化”。

  较为集中的转型方向为房地产行业内部的转型,包括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绿色建筑、城市运营商等。不少大型的房地产上市公司选择了这个方向。

  以金地集团为例,公司的转型步伐启动较早,除了商业地产稳步发展,公司还拓展了相关的金融业务,子公司稳盛投资成功发起并设立第一只人民币不定向股权基金,在房地产私募基金领域处于领军地位。此外,弘金地网球公司正式运营弘金地费雷罗国际网球学院,运营已步入正轨。

  保利地产也同样,公司养老地产和房地产基金的发展也颇具看点。保利地产5月发布的2015年企业5P战略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象征Peiban(陪伴)的养老地产。据悉,保利地产将以“全链条”介入养老产业,提出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达成覆盖多层次养老需求的全面服务体系。

  第二类房地产企业选择保留地产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向相关行业延伸,以期形成协同效应。如中南建设向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延伸,以期在住宅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而一些原本以地产租赁为主的高新园区上市公司,则纷纷介入股权投资投资领域。

  第三类保留地产业务,向与房地产行业关联度不高的其他相关行业延伸,以探求新的业务方向。比如泛海建设,公司选择了与主业关联度并不大的金融业。泛海建设收购了民生证券73%股权,间接持有民生信托25%股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时富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41%股权,收购民安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公司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雏形。此外,作为发起人入股大型民间投资平台公司——中民投,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股份,通过泛海控股国际有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和记港陆。

  第四类企业则做得非常干脆。他们逐步收缩地产业务,向与房地产行业关联度不高的其他相关行业延伸,以探求新的业务方向。也就是所谓的“去地产化”。这类企业在本轮牛市中不少,而他们转型的方向大多集中于新能源、新材料、健康医疗、互联网、文化传媒体育、金控等本轮牛市最热门的行业。

  变数较大

  由于本轮牛市中资金对于互联网、高科技概念股的追捧,“去地产化”的第四类转型在A股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身兼多重概念的华丽家族就是典型的例子。

  5月5日晚间,停牌3个多月的华丽家族发布了定增公告,相当与在A股市场扔了一颗炸弹。

  公司公告称,、拟以5.60元/股向公司控股股东及全资子公司发行不超4.76亿股、不超26.656亿元的股份,用于打造三大科技板块:石墨烯、机器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

  5月6日复牌之后,华丽家族连续13个交易日涨停。16个交易日的时间,股价从6.7元,直接涨到了30元,涨幅达到350%。

  研究机构对于华丽家族的转型前景也颇为看好。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称,三大科技项目相互协同,前景诱人。首先,拟投资11.5亿元,以墨烯控股为依托,进军万亿市场的石墨烯行业。墨烯控股已初具规模,有年产300吨石墨烯微片生产线和百万平方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期待其扬帆起航。其次,拟投资7亿元,以南江机器人为依托,主要布局万亿市场的服务机器人产业。2015年服务机器人经济性已显,或迎来产业爆发期。且产品研发依托于实力雄厚的浙江大学,业务前景光明。最后拟投资8.156亿元,以南江空天为依托,进入临近空间飞行器产业。产品可应用于智慧城市、国家安全、智能网络等多个领域,将会替代并补充航空系统、卫星系统的部分应用,具有显著产业价值。

  此外,公司于2015年2月11日及2015年5月5日分别公布将对华泰期货公司、厦门国际银行进行投资,正式将业务拓展至金融领域。新增的金融业务不仅为公司创造又一盈利点,同时也为科技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助推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不过,有谨慎的投资者认为,从目前转型方向所涉及的高科技领域均为无成功商业应用,并且大多来自大股东旗下,三大领域何时能够给上市公司带来业绩贡献,公司又如何应对未来的研发风险,均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记者就以上问题询问华丽家族。但截稿之前并未得到回复。

  “其实目前不需要公司给出具体的盈利预期,从股价来看,公司的转型方向已经获得市场认可。”唐杰的话代表了众多散户的心声。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华丽家族的转型并非第一次,在此之前,华丽家族还曾有过投资乙肝疫苗和计划收购海外金矿的跨界尝试,且皆为当时市场追捧热点。但喧嚣过后,对公司业绩实质性影响不大。而与转型热点相呼应的是大股东大举减持行为。

  2014年6月,华丽家族因大股东违规减持遭到上证所通报批评。而2013年初,华丽家族曾被实际控制人累计减持2亿股,曾引起市场轩然大波。2011年7月起,依靠乙肝疫苗概念拉升股价后,南江集团、一致行动人皙哲投资和数位前高管开始了大笔套现,公司股价曾从高位的22.2元跌至4元。

  能让投资者松口气的是,今年年初,南江集团对外表态,在看得见的未来几年,其只可能会增持而不会再减持华丽家族的股份。目前,南江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西藏南江合计持有华丽家族28.39%股份。

  蹊跷激励

  此外,正处于重组中的三湘股份也值得关注。

  “不论转型方向如何,如果公司确定的方案,希望能够早些复牌。”日前,三湘股份的一位小股东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2015年2月12日晚间,三湘股份发布公告称,拟筹划重大事项2月13日起开始停牌。而这一停就是3个月。

  6月5日,三湘股份发布关于重大资产重组延期复牌及进展公告。公司表示,其正在筹划收购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后者为目前国内最知名的实景演出策划机构,代表作品为“印象系列”。

  三湘股份于2012年8月3日借壳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是以房地产业为核心,集建筑安装、建材加工、装饰设计、房产经纪、广告传播、物业管理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

  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公司业绩持续恶化。2014年营业收入12.70亿元,同比下滑54.24%,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亿元,下滑69.56%。

  今年一季度三湘股份业绩进一步恶化,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下滑52.02%,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751万元,同比下滑486.03%。

  因此,股东们对于此次三湘股份的转型非常期待。

  公告透露,观印象主营业务为旅游文化演艺的策划、创意和制作,是目前国内最知名、最成功的旅游演出创作和版权运营机构之一。观印象目前的业务范围主要涵盖旅游文化演艺中的山水实景演出和情境体验剧等业务类型。

  观印象官网信息显示,其前身是由王潮歌、樊跃、张艺谋3位中国导演发起的北京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公司致力于创作、制作、投资和管理演出。  

  根据披露信息,本次交易三湘股份主要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募集配套资金的形式收购观印象100%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观印象目前成功打造了“印象”品牌,并推出了“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以及“又见”品牌《又见平遥》情境体验剧,参与创作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歌剧《秦始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海世博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

  对于观印象公司的盈利状况,目前还没有官方数据。但张艺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对具体数字不太清楚,但印象系列一直很赚钱”。另一位导演王潮歌则因“印象系列”被封为“印钞导演”。

  “冲着张艺谋的名字,公司如果复牌股价表现肯定值得期待。”上述三湘股份小股东表示。

  针对延迟复牌原因,三湘股份解释称,因本次重组涉及的交易标的正在进行股权架构调整,调整过程涉及部分股权的外资转内资变更程序。因此,对股权变更后新增的内资股东进行详细尽职调查、商务部门审核等所需时间较长,目前相关工作仍在进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停牌期间,三湘股份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按照股权及激励计划,总量3100万股,涉及190名员工。授予价格为3.61元/股。

  三湘股份对解锁股权激励进行了业绩考核要求,分别是在解锁期的2015年-2017年的3个会计年度中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不低于10%、15%、20%。

  对此,外界存有质疑,观印象公司的业绩表现高于公司解锁股权激励业绩增速要求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公司此次重组成功,此次股权激励的股份相当于“白送”。对于此次股权激励存在的疑问,记者也询问了公司,但截至截稿并未获得回复。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